素质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
陶西平
在山东济南有一所以培养加工类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历城第二职业学校,在学校车间式课堂的墙壁上,打字书写着学生必须养成的一百个习惯。这些习惯都是工作中的细节,但他们的做法却让一下子明白:学生养成了这些好习惯就能成为一个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学校培养这些好习惯,就是在成功地实施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从部分教育工作者的倡导到成为国家法定的教育目标,都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但是在实践中,这一目标并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进展。于是大家的责怪点就集中到“应试教育”所造成的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学校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上来。而且,由于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守着诸多因素的制约,学生学习负担的大幅度减轻不是一下子就可以实现的,所以,实施素质教育就变成了一个几乎无解的难题。
于此同时,素质教育的研究越来越升入学术的殿堂,人们对素质教育的解读越来越深奥晦涩,渐渐地,素质教育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去培养,变得越来越说不清、道不明了。于是学校有的观望、等待,无所作为;有的把素质教育当做一个筐,什么都往里面装;有的提出课内打好基础,课外提高素质……
爱因斯坦曾风趣地说:“如果人们已经忘记了他们在学校里所学到的一切,那么剩下的就是教育。”那剩下的是什么呢?只能是在学校里养成的习惯。这就深刻地印证了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就是培养习惯。”所以,我们现在应当旗帜鲜明地倡导:“素质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就是培养习惯”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21世纪教育的使命是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共处。我们推进素质教育也就是要培养学生做人、做事、学习、共处的好的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个人有了好的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个人的素质就得到拉到了提高,就为一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多数人有了好的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国民的素质就得到了提高,就为建设和谐社会与人力资源强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养成好习惯是实实在在的素质教育。习惯受潜意识支配,而意识的积累,就会成为潜意识,根深蒂固地埋进大脑深处,内化为人的素质。良好的道德的培育,需要通过认知能力的提升、情感的培养、意志的形成、行动的落实等德育过程来实现,而知、情、意、行最终要为养成一种习惯,否者就会被学生“忘掉”而不会“剩下”,也不会真正成为教育的成果。素质教育最终要通过培养好习惯,对孩子一生的行为产生影响,成为他们一生持续发展的力量。
著名教育家曼恩说:“习惯仿佛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习惯,是由于无数次的重复或练习而逐步固定下来,变成自动化或半自动化了行为方式。中小学时期是青少年生理心理发育、变化的重要时期,正是培养的最佳时期。因此,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重视养成教育的地位与作用,无疑是关键。这就需要我们有针对性的确立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内涵和途径,并将其贯串于学校全体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活动之中。当然,前提是教师自身良好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及教师良好思维方式和教育方式习惯的养成,也就是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因此,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是教育创新应当突出的课题,是教师的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校特色形成的重要标志。
美国心里学家威廉.詹姆士有一句格言:“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可以说,性格决定命运,而习惯决定性格。因此,我们全部的教育活动都应该把培养好习惯作为主要追求。这样,素质教育就会成为看得见、摸得着、可以评价、可以检验的教育。尽管我们也还是需要大力改善各种外部环境,但素质教育现有条件下仍然可以大有可为并产生实效的有目的的教育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