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课堂之实践与思考
作者:吴彩斌
一、素质教育课堂之实践
1.人文教育法
人文教育的目标,归根结底就是一个如何教学生做人的问题。古代的教育是教学生做仕,近代的教育是教学生做事,现代和未来的教育应首先体现在教学生做人上。包括教育学生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科学发展的大趋势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一体化,教育发展的大趋势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
这些年来,我校在加强人文教育这方面花了较大力气,如加强“两课”建设、大力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主办“孔目湖论坛”讲座拓宽视野、增加人文选修公共基础课程等等,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起了良好的作用。但是,这些教育重任往往落在人文学院的教师身上。而事实上,工科院校的学生所学习的人文课程的比例远远赶不上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而在讲授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同时持续不断地向学生传授人文教育,教会学生如何做人,这应是专业课的教师所肩负的重担。现在的学生大多是在父母溺爱的环境中成长的一代,他们在成长路上没有经历过太多的波折,没吃过太多的苦,不懂得生活的艰辛,升学考试也一直是很顺利,这易造成他们人格上常有某种缺陷,如自私、脾气古怪、人际关系冷淡、心理障碍严重以及道德沦丧等。这就要求教师常常在自觉和不自觉中向学生传授人文教育,教会我们的学生在学好知识的同时懂得怎样去做人。现在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往往很脆弱,遇到一点挫折意
志就会特别消沉。所以教会学生做人,做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先进的思想观念,对个体的发展甚至社会的发展是大有帮助的。尤其在讲授
枯燥专业课的时候适时穿插人文教育还能调节课堂上的气氛,能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接受新的知识,一举双得。
2.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指在专业课程教学中,以实际案例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教学内容密切联系实际;教学方法施行教师讲授和学生动手相结合的原则,整个教学过程就是教师讲、学生
做、边讲边做、边做边学的过程,再通过小组讨论、学生讲评、教师指导等环节以深化理解与认识。
案例教学法的优点主要表现在:首先,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案例教学法在教师指导下要求学生将应用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分析方法,对教学案例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思考、分析和研究,甚至进行一系列积极的创造性思维活动。这种教学过程无疑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可以实现学生综合的素质训练过程;其次,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案例教学法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能力、工作态度及教学责任心的要求很高,既要求教师具有渊博的理论知识,又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并将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既要求教师不断地更新教学内容、补充教案,又要求教师更加重视社会实际现状,对现实中的问题保持高度敏感。不断地从社会实践中寻找适宜教学的案例;再次,能提高教学过程的
师生互动程度。事实证明,案例教学能大大提升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兴趣,有利于师生交流,活跃了课堂气氛,这方面是传统教学方式难以比拟的。在这里笔者提出的案例是指工程设计和工程管理方面的实例。作为学生最感兴趣的和最关心的也就是自己四年来所学的知识到底能做些什么,到底能解决些什么工程上的问题。从授课过程看,学生不仅仅满足于现有书本上的知识,他们更多地是想了解本专业知识的发展动态、发展前景、职业前景甚至是学科前沿知识和相关专业的知识。看来与工程实践紧密相结合,实行案例教学法对于解决学生的求知欲及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方法之一。笔者在讲到环境污染现状时,会带领学生深入到污染区(工厂),让学生亲自体会三大污染源的污染程度;在讲到水工艺处理设备时可深入到污水处理厂去参观实物,也可以结合往届学生做毕业设计的体会,讲讲设备如何选型以及绘图过程中的常见错误,这种教学方法比起在某一学期集
中实习更能理论联系实际,普遍更受学生欢迎。
3.反学为教法
反学为教法就是师生角色互换,让学生当老师上台讲,老师当学生在讲台下听。这种教学法是在保证完成课程教学任务后并有时间盈余的情况下进行的。其具体操作是老师准备好一个问题,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和理论在收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和研究这个问题,然后让学习成绩较好的或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上讲台,由学生向大家讲解自己的研读、分析、总结过程及收获体会等。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事实上这种教学法也乐于被学生所接受。笔者经常在教学中尝试这种方法。在讲授环境污染这个严重的事实时,笔者就布置学生去收集资料,研究当前环境污染到了何种程度。然后在归纳总结后每个人做一个主题发言,时间可灵活掌握在5—10分钟。结果学生研究的内容涉及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室内环境污染、汽车尾气排放污染、工程环境监理、环境卫生、环境监测、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多样性、政府和社会在环保中的作用及校园的环境污染问题等,基本上覆盖了所有环境问题的现状,内容之广泛、全面和新颖使笔者也从中获益匪浅。这不仅锻炼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了学生从事环境保护这项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以及深知肩上担子的责任重大性,这种效果仅靠教师上课传授是远远达不到的。实践表明这种教学法对活跃学生的课堂气氛和学术氛围及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能力效果很好。
4.课堂辩论法
课堂辩论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的目的要求。设计专门辩题让学生进行辩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旨在实现学生参与教学、增强教学活动的作用。通过辩论,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多维视角去审视一个问题,开阔了同学们的思路,同时也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演讲能力、应变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和好评,也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的论辩,可以采取自由式辩论或者代表性的辩论。前者是由教师设计辩题,把学生分成两部分,双方围绕着自己的观点进行针锋相对的论辩。为了避免泛泛之争,要
求双方要有自己完整的论点论据,有备而论,最后还要作总结性的阐述。这种辩论适用于人数较少的班级;后者形式的辩论,适用于人数较多的班级。每次辩论,以自愿为原则,由学生选派12,14个代表,组成正反双方进行辩论。这种形式虽然面窄,但辩论比较集中、深入,有利于个人能力的发挥。笔者在讲授《环境学》和《环境评价》课程时组织过好几次辩论,辩论背景是江西正成为许多企业投资的选择地,辩题是“江西是发展工业经济还是要环境保护”,结果正方结论是努力发展工业经济,牺牲一点环境也值;而反方则强调牺牲环境为代价,宁愿不发展工业经济。尽管辩论一直难以分高低,但环境保护思想却深入同学之心,这是讲授法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5.提交论文法
这种教学方法可作为反学为教法、案例教学法和辩论法的补充。这就是要求学生将所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总结,整理成一篇论文提交。这不但能培养学生撰写科技文章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正确引导学生如何去充分利用现有的图书馆资料和互联网上有用的信息。尤其是当今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新知识、新理论的层出不穷和知识以爆炸式的速度增长,如何从所学知识中找问题并提出新颖的构想,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重大意义。当然要想让
学生写出一篇高质量的文章来甚至拿去发表是不现实的,主要是通过这种方法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激发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创新意识。
6.,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是指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图像等多种媒体信息,把多媒体的各个要素按教学要求进行有机组合并通过屏幕或投影仪显示出来,同时按需要加上声音的配合以及使用者与计算机之间的人机交互操作,完成教学和操作过程。
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主要体现在:首先,它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记忆力和想象力。其次,人机交互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再次,为知识经济时代终身学习提供了条件。最后,教师角色的转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情商,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完善的人格、健康的心理、团队精神等时代精神和品格。
由此可见,多媒体教学法使教学视听结合、形声结合的直观性更加突出,形象逼真,感染力强,有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多媒体教学法还能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使理性的知识感性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深奥的知识通俗化,复杂的知识简明化,突破了传统教学手法的局限性,对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是大大有益的。
需要指出的是,实践新的教学方法并不是对传统讲授方法的摒弃,相反是基于这种方法的基础之上。在讲授法的过程中贯穿上述新的教学方法,从以“教”为主逐渐转向以“学”为主从注重学生“学会’’逐渐转向重视学生“会学”,从以“注入”为主逐渐转向以“启发”为主,这才是教学法改革的发展趋势。
二、运用教学法的对策
1.教师方面
一堂课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如何,关键在于教师。首先。教师不仅要具有广博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宽广的知识面,而且还要具有良好的教师素质和品德以及抱着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和能力的关心和爱心,唯有如此,教学质量才能不断提高,教学效果才能不断得到体现。其次,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在日常的生活中要为人师表。而且在课堂教学中要贯
穿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教育。不仅要讲清楚教材内容,而且要讲清思路和方法。这便要求教师在知识和人文素质方面有较高的水平;再次,教师还应掌握现代多媒体设备的基本性能
和操作技术。制作高水平的多媒体课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确保教学效果;最后,教师还应不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与时俱进,在教学和业务上不断精益求精,
随时了解本专业教学和科研的发展动态。
2.学生方面
对学生而言,要求能以满腔的热情和激情投入到学习中来,抱着学知识和培养能力的目的与教师积极配合,善于向同学学习,向媒体学习,甚至还要牺牲一些个人休息时间来完成
教师所布置的学习任务,如收集资料、分析归纳总结资料及撰写论文等,在讨论发言时,对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有新的开拓,面对老师设置的种种条件。要随机应变地提出各种对策与方案,在课堂上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修养。
为了促使学生重视和参与到课堂中来,在课程的考核办法上也应作相应的改革。如期末理论考试的成绩可占每门课总成绩的40%左右,平时成绩占20%左右,而课堂讨论发言、提交论文或分析报告的成绩占40%左右。这样可避免一些学生考前靠突击复习混个及格分的现象发生。
3.学校方面
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主要是转变单一的专业教育观和过重的功利主义教育观。随着社会的高度发展,大学教育一方面需要很强的专业性,另一方面。专业教育要有宽厚的文化背景支撑。同时,大学教育应当兼顾社会近期和远期需求,不能陷入眼前的功利主义泥潭,应树立全面的素质教育观,对理工科大学生来说,要树立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并重的观念,切实加强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教育。其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要想提高教育质量和学生素质,必须有高素质的教师。而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必须切实提高教师的待遇,使大学能留住一流的学者。真正“把根留住”,根深才能叶茂,好的教师是大学学术繁荣之命根子。再次,要优化课程体系。加强理工科大学生人文教育需要落实到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之中,一些高校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开设人文选修课程、增设人文系科等;最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如我校每学期都组织一系列的人文学术讲座和报告——孔目湖论坛。吸引了大批学生的积极参与。孕育了较好的文化氛围。
总之,人才的培养是一个涉及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系统工程。人才的成长与每一种教育都是密不可分的。任何一种教育环节出了差错都会导致人才的“偏轨”。而现在完全将学生的成才寄希望于高等院校的培养上。这使得大学肩负的责任更加重大。但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高等院校基础实施的不断完善和师资力量的进一步加强,我们的素质教育
一定能扎实推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