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地理组 >> 新课程改革 >> 课标解读 >> 正文
 
推荐文章
固顶文章中国地理基本常识
推荐文章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专题问与答
推荐文章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地理学科教…
推荐文章民族教育呼唤创新精神
推荐文章地理教学中学生多元智能的培养与…
热门文章
福建省普通高中…
入围福州市第21…
共同沟”灵感来…
2005-2006学年…
专题栏目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解读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3-4 22:51:59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解读
第一篇 《标准》研制的背景及理论基础


第一章 课程的功能定位

    当今世界各国都把提高国民素质看做是提升人力资源水平、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基本策略。就我国国情来看,“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教育部文件,教基(2001)17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年6月8日。,因此普遍进行国民素质教育依然是高中教育的基本任务。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指出,高中地理课程“提供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基本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等等,这一切功能都是其他学科课程所替代不了的。从世界各国的高中教育课程体系来看,尽管地理学科呈现的课程形式有所差异,但地理课程都是不可缺少的必修和选修课程之一。
    地理学兼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性质,高中地理课程兼跨“人文与社会”和“科学”两个学习领域(实际上高中地理课程必修、选修模块中的“地理信息技术应用”还隐含于“技术”学习领域),高中地理教育除了具有和其他学科的共同功能外,还具有自己独特的价值。
对高中地理课程的定位,须从地理学科性质内涵的价值、社会的客观需求和学生成长的心理适应性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 地理学价值的拓展
    随着地理学的不断发展,地理学的价值也相应地得到了拓展,这种价值的拓展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的推动力: 第一,地理学本身的内在动力,主要是通过发现并解决新的科学问题而使地理学得到发展。第二,社会需求的推动,通过提出新的命题和目标而拉动了地理学发展。
第三,技术方法的进步,改变了科学的研究与实践手段,从而促进了地理学的发展。近几十年来,地球表层系统特别是人类智慧圈发生着重大的变化,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方法的应用为地理学注入了活力。目前,地理学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把握地理科学的发展趋势,是正确评价基础地理教育在国民素质教育中的价值的科学依据之一。
    1. 地理学的发展趋势
    地理学的传统研究领域是发生在陆地表层的各种自然和人文现象的空间差异和空间结构。认识这种分异和组织的规律,对于合理布局经济活动、开发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避免和减轻自然灾害,有极为重要的价值。然而,停留在经验性、描述性范围的空间格局研究所能达到的视野有很大的局限性,不能提供认识和预测地理环境变化所必需的资料。因此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内外地理学界发展了地表热量与水分平衡、地理环境中化学元素的迁移转化、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等三个机理研究的方向。在这些研究方向上,自然地理学的研究注重野外定点观测和室内的实验研究,人文地理学注重地理空间的人流和物流的调查分析。

    目前地理学呈现出两个发展趋势并存的特点。其一,从“过程”入手采用实验和微观研究的方法,探讨地理事物的成因和变化机理。自然地理侧重生物、化学和物理等过程的研究,人文地理侧重经济、文化和社会过程的探讨,由此导致地理学在微观研究层面的进一步分化。
    其二,以全球问题为对象,进行宏观层面的综合研究,解决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等战略性问题。地理学表现为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的相互渗透,重大的自然地理过程纳入了人类活动因素的驱动力研究,人文地理研究也将资源与环境作为作用因素和决策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从更大范围看,地球科学则更多地强调地球四大圈层的相互关系研究,人类发展与环境问题已成为新世纪地球系统科学的共同主题。
    2. 社会需求的推动
地理学,尤其是中国目前的地理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科学。特别是在地理信息系统快速发展的最近20多年,地理学不仅在决策支持方面,而且在涉及区域和空间问题的管理方面都开拓了许多应用领域。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地理学研究的主流方向集中在农业发展、工业的资源开发和利用、重大项目的选址和区域发展规划等领域。随着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政府和社会的重视,资源保护、环境建设、灾害防治、城市和农村发展等问题已成为地理学应用研究的热点,以GIS技术应用为龙头的地理信息和3S技术应用产业化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起来。地理学在以上几方面所做出的巨大成绩,正是地理学价值的一个重要体现。
    3. 技术方法的革新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地理学研究的技术方法层面上有了质的飞跃。除了定量分析方法的进一步深入外,长期定位观测和空间信息技术的应用受到重视,这为以过程为对象的定量研究,特别是那些难以实验模拟的陆地表层界面过程和空间过程研究,提供了长期连续的观测数据的支持。因此,国际上许多大型的地学研究计划大都有大型观测计划的配合。近年来,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的出现和快速发展,更促使地理学研究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同时,这也使地理学研究从样本区域向大尺度空间的转换成为可能,从而便于揭示地理事物空间分布格局形成与演变的宏观规律。此外,地理学的成因理论与动力机制的研究对象则趋向由点到面、由微观到宏观、由区域到全球。
由于地理学的格局和机制的研究是在3S技术得到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而发展的,因此地理学的科学性显著加强。以GIS技术应用为龙头的地理信息和3S技术应用产业化的不断壮大,有力地增强了地理学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3S技术,尤其是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已成为支撑地理学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二、 地理基础教育的社会需求
20世纪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发展时期。世纪之交,又面临着价值观、社会形态和经济发展的一次重大转。目前,社会除了对地理基础教育持续具有传统意义的需求之外,高度重视人类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对地理课程的影响,是体现地理教育改革时代性特征的必然选择。
    1. 社会发展对地理课程的影响
开放型和高效率的信息社会,逐步地改变着人们的传统观念和价值取向。在以往的高中地理课程中,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截然分开,这种“二元论”的内容体系显然不利于学生综合性和前瞻性地认识地理事物的能力的培养。社会发展有两个不容忽视的趋势: 其一,由于高度重视环境演变问题,环境伦理道德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将成为人类新世纪的主流意识,以此对现代化道路与前景、发展方式与效果的选择和评价,将会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产生全方位的深刻影响。其二,全球性问题逐步融入人们的日常生产与生活活动当中,社会结构多样性与趋同性并存。社会的发展,要求地理课程处理好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部门地理与区域地理之间的关系,并在情意领域方面加强培养学生的资源意识、人口意识和环境意识。
此外,世界与社会趋同和多样并存的特征,对高中地理课程的内容设置和教学方式提出了变革要求。例如,在世界文化的学习上,既要使学生积极学习和借鉴世界文明的共同精髓,又要使学生理解、尊重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和传统,因为每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价值。有了这样宽阔的文化视野,才能增强本民族的自尊与自信。
    2. 经济发展对地理课程的影响
同世界经济形态急剧变化相比,我国经济的发展更为复杂,有三个新趋势将在深层次上改变地理科学研究的内容范畴和作用机理。
    第一,经济全球化的影响。随着世界生产要素市场的建立和国际分工的发展,世界经济分布格局将发生变化,地区间经济技术合作显著加强,这将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经济空间观念。地理课程首先必须增加有关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内容,使学生认识到地区和企业经济活动不能只从国内或地区市场的需要来考虑,而要从全球范围来分析其可行性。应当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全球经济形势和国际市场行情的变化,掌握世界经济的变化趋势,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能力,从不同的角度和程度来认识世界经济全球化问题。例如,对于高中阶段学生,可以在初中阶段认识身边事物的基础上上升到对国家、地区和全球经济现象认识的高度,如从中外合作、中外合资经营的企业行为到跨国公司、地区经济组织及世界贸易组织在中国或全球的经济活动,加强学生对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认识。
    第二,知识经济和新经济的影响。智力资源和无形资产成为资源配置的第一要素,新技术革命成为经济发展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消费),高技术产业的兴起,以及经济决策知识化等,将导致人类生产活动的空间组织机制与演变机理发生重大变化。高中地理课程要让学生了解,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传统经济的运作模式逐渐落伍,国民经济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技术进步正在成为国家和地区经济竞争的关键因素,从而帮助学生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发展思想,培养学生新的价值取向、新的市场观和科技创新意识。
    第三,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决定着经济发展的驱动力状况、区域间经济竞争优势的对比关系,进而影响到区域经济格局的变化。这些问题也应在高中地理课程中适当地有所反映。
    3. 文化发展对地理课程的影响
    文化发展对于地理课程的影响,既反映在区域文化景观的变化和差异方面,也体现在国家和地区文化内涵与精神文明方面。除了传统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对地理课程产生的影响之外,应当给予制度文化高度的重。制度文化以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行为准则(如规章制度等)为呈现形式,体现一定空间范围的主流文化方向,反映了人与环境(包括他人)、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地理教育应当将文化发展的新理念纳入到课程建设中,重点培养学生互助互爱的精神境界、珍视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审美情趣、积极向上的社会态度与道德准则以及正确的行为规范。
    例如,地理课程还应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培养学生节俭的美德。我国是一个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又是一个人均自然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然而,奢靡之风却在社会上蔓延,追求豪华、超级、气,无视资源浪费和环境的破坏。高中地理课程有必要把资源环境教育与品德养成教育结合起来。又如,精神文化的发展对于人们的审美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中地理课程美学教育的核心应立足于人类与环境的协调美,即人与自然的高层次的和谐统一,追求古人提倡的“天人合一”的高尚境界。高中地理课程应加强地理美学和审美情趣方面的内容,一方面介绍世界各地的美妙景观、特色城市和优美建筑,告诉学生“美在哪里”;另一方面还要引导学生去分析本地区的景观特色和文化风格,在此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
    三、 地理基础教育在学生健康心理形成方面的功能
    1. 中学生心理年龄特征的差异
地理基础教育改革应该适应并有利于学生心理的发展。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除了在记忆、思维、想象与创造等方面遵循一般心理发展规律之外,对地理内容的兴趣取向和空间感知方面的变化,应在地理基础教育改革中予以特别重视。初中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表现出稳定性差与可塑性强的倾向,而高中生对地理的兴趣则趋于稳定,其兴趣程度取决于对地理课程价值的认识。另一方面,初中学生更宜接受以感性材料为主和富含情感色彩的地理内容,高中阶段学生却呈现出喜欢思辨性和理智性地理内容的特点。空间感知和读图能力对于地理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空间知觉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增强。初中学生即使有直观图像和教具的支持,往往在学习地球运动、时区与区时、日界线、等高线地形图等知识时会产生障碍。高中学生一般则容易形成空间表象和空间概念,并善于进行空间思维与空间想象。高中地理课程在这方面的功能须充分认识。    2. 地理学习的动机
    地理学习动机是学生个体发展和维持其地理学习行为的一种心理状态,它与地理课程之间是相互影响的。目前,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地理的动机状态差异很大,有远大志向激励下的“主动型”、追求优良学习成绩的“认真型”、由兴趣引发的“情绪型”、受“偏科”思想影响的“被动型”以及被外界硬逼出来的“对付型”等等地理学习动机状态。学生学习的动机受社会舆论与评价导向影响最大,并同学校课程策略、地理教材以及教学方式与过程关系密切。高中地理课程改革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动机因素。以学生为本、扭转学生普遍不爱学地理的倾向是解决动机问题的立足点,而把学生对地理学习的需要转化为兴趣并上升为动机则是地理课程建设的着眼点。其中,适应与保护环境、合理利用空间与位置的生存需要,对文化的相互了解、增进联系的交往需要,认识多姿多彩的地理事物的求知与审美需要,都可以在地理课程的实施过程得到强化。当然,包括高考在内的评价体系也是启动学生学习地理、扭转社会舆论倾向的杠杆。
    3. 地理学习对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
    地理学习对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包括发展地理知识技能、能力和情感等智力与非智力因素。
地理知识因素要体现知识的层级性特点,改变传统课程重视事实性知识而忽略了方法论知识、规范性知识和价值知识等其他层次知识的教学观念。在高中地理课程的地理事实知识传授过程中,要使学生掌握认识地理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思维方法,理解地理内容同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联系。这样才有利于实现“知识”与“智”的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有利于地理情感和态度的形成。高中地理课程地理能力的培养应突出地表现在:就不同尺度地理空间的地理现象提出问题;从多种地理信息源中有效地搜集相关的资料;通过资料整理与分析给出自己的解释或得出自己的基本结论,进行合理推测并加以检验;初步学会从不同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思路与方法,等等。除了培养热爱家乡和祖国、尊重自然与人文多样性等情感之外,高中地理课程要突出道德意识的培养,切实将地理基础教育作为实现“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人要与自然和谐共处”、“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等道德意识形成的主要载体。
    四、 高中地理课程的定位
    基础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对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的课程衔接和分工有着明确划分: 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以区域地理学习为主线,在区域地理中贯穿主题学习、范例学习。其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一个国民必需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原则上不涉及较深层次的地理成因问题。
在高中阶段,地理基本原理、基本理论的学习则应当成为学生增强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能力的重要基础,因此高中阶段学习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事实的基础上,运用地理原理探究地理变化机制和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
    在广泛听取社会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地理课程标准研制人员结合我国国情,对地理课程在高中各学科中的地位和功能取得一致认识,认为: ① 一方面,尽管公共信息渠道越来越多,身边的素材也逐渐便于提取,但考虑到我国实情,在今后的一段时期内,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观的主渠道仍然是课程。另一方面,环境伦理虽然在发达国家逐步成为了大众伦理,但在我国仍然是前沿伦理。所以,以地理课程为载体进行环境伦理和可持续发展科学教育,顺应世界发展的潮流,也符合我国的国情。② 对于高中地理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功能定位,根据我们对未来中国一段时期基础教育的判断,学生普遍选修地理课程的时机可能还尚未到来。因此,必修课程仍然承担着高中地理基础教育共同内容(基础)的核心职能,选修课程则具有拓展视野、发展个性的职能。
    21世纪的现代文明,要求国民能够在科学认识(理解)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相互协调的基础上,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并能够从自己做起,为形成文明的生活与生产方式尽责出力。此外,现代地球科学素养的核心目标是人地系统的整体观和可持续发展观。高中地理课程是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地球科学素养的惟一载体,因此构建体现时代要求和时代特色的新的高中地理课程体系势在必行。为此,高中地理课程设计思路的定位是: 充分发挥地理学文理兼备的综合优势,以可持续发展为主线,以人地系统相互作用的科学原理为基础,以当前人类面临的重大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为对象,以培养国民现代文明素质为宗旨,以现代科学技术方法为支撑,力求构建符合中华民族利益、体现国家需求、具有中国特色、适应我国发展的课程体系。

    第二章  国内外课程设置比较
    第一节〓国际以及我国港台地区课程比较研究
    一、 国际高中地理课程比较研究
    20世纪90年代是国际地理教育取得重大发展的时期,世界各国纷纷采取措施改善本国的地理教育。美国地理教育复兴运动的深入开展、英国《国家地理课程》的颁布、俄罗斯地理教学新大纲的研制、我国学校地理素质教育的倡导与实施,以及指导和规范全球地理教育的《地理教育国际宪章》的隆重推出等,均标志着国际地理教育正步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1. 高中地理课程类型及其设置比较
    (1) 高中地理课程类型比较
    比较研究表明,世界各国高中地理课程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明显提升。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地理课程类型在性质上有两种情形,一是作为必修课程,二是作为选修课程。多数国家将地理列为必修课程。1991年美国政府在《美国2000年教育纲要》中,把地理与英语、数学、科学、历史一起列为5门核心课程;1993年,在《2000年目标: 美国教育法》中,以法律形式将地理及其他6门学科指定为必修课程;1994年,在正式颁布的《地理为了生活: 国家地理标准1994》中,辟专章论述了地理作为一门课程的重要性。在英国,结束了没有国家统一地理课程标准的历史,1993年颁布了《国家地理课程》,把地理列为10门必修课程之一。日本自1994年起实行的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高中地理在社会科中有地理A、地理B;在高中理科中有地理Ⅰa、地理Ⅰb、地学Ⅱ,都作为限定性选择必修课程,并安排有地理知识类选修课程。
    此外,还开设社会见习、地理见习、地学见习等地理活动课程。法国、德国和俄罗斯等国,地理课程一直被列入高中阶段的必修课程之中。在法国,除了为一般学生设置地理课程外,高中阶段还分别为旅游方向、音乐舞蹈方向、科技方向的学生设置了专门的地理课程。
    (2) 高中地理课程设置
世界各国由于国情不同,教育体制存在“国定制”或“联邦制”等方面的差异,地理课程的开课年限和课时也有一定差别。在我们进行比较研究的国家中,开课年限和课时都多于我国: 在开课年限上,从小学高年级到高中连续开设地理课,或从初一到高三都开设地理课;在课时总量上一般均占中学课时总量的10%左右。地理课程的具体名称也不尽相同,除“地理”外,还有“地球科学”、“环境科学”、“地球和宇宙科学”、“经济地理”、“全球地理”、“世界经济和社会地理”、“天文学”、“地质学”等等。



作者:地理 文章来源:地理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文章录入:dlwz    责任编辑:dlwz 
  • 上一个文章:

  • 下一个文章: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去论坛聊聊
    站内文章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