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版 本:2003年12月第一版,2004年11月第2次印刷
书 名: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必修)教科书地理下册
课 题:第八章、第二节 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作 者:福建师大附中 李小元 高幼芳
审 阅:福建师大附中 黄修清
§8.2 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本质及主要原因,
(2)根据当地情况实例分析恶性循环图,并分析其原因
2、 过程与方法:
(1)、结合生活实例,从辨证的角度分析人地关系,认识环境问题产生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联系所学知识,掌握环境各要素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充分认识人类的各种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有全面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应从身边的小事坐起,切实做到保护环境
【教学重点、难点】
(1)人口压力对环境问题产生的影响
(2)如何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使二者协调发展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环境问题有哪些表现形式?
答: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海洋污染、放射性污染等,生态破坏——森林调节功能下降、温室效应、生物多样化消失等。
2、环境问题在空间分布上有什么特点?
答:从地区角度看,城市地区以环境污染为主,乡村地区以生态破坏为主;从全球的角度看,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比发达国家更加严重。
【新课教学】
环境问题自古以来就有存在,只是在不同的人类发展阶段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从而导致产生的环境问题以及对环境的破坏程度也有所不同。当今社会,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强,同时环境问题在全球也显得格外突出,引起世界范围的关注。这节课我们一起探讨当前世界范围内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当今世界面临的四大全球性问题是: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发展问题和环境问题,这四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因此,本节课就从人口、资源、发展这三方面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板书
一、人口压力(人口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数量不断增加,为了生存,人类从环境中获取的物质资料不断增加,同时向环境排放的废弃物也不断增加,进而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因此,人口的不断增长是产生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承转:但是,人口的增长速度和人口总量存在时间和空间的差异。
1、人口增长的时间分布
图1:世界人口增长趋势图
分析如下:
首先,人口每增加10亿的倍增时间不断缩短:300万年、130年、30年、16年、11年、11年、10年;
其次,1976年以来人口增长的速度有所放满:11年、11年、10年;最后人口总量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预计到2050年人口将突破100亿大关。
思考:为什么1976年以来人口增长的速度有所放慢?
提示:发展中国家实行有计划的控制人口,尤其中国实行计划生育。发达国家则由于经济发展水平高,生育意识不强,从而出现零增长或负增长(德国)。
小结:从人口总量的发展趋势看,在未来较长的时间内人口对环境的压力仍然很大。
板书
2、人口增长的空间分布
图2:世界各地人口增长分布图(1950——1997年)
分析如下:人口增长较快的大洲是:亚洲、非洲、拉丁美洲;
而增长较慢的大洲是:北美洲、欧洲、大洋州。
小结: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世界人口二战以来增长迅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所导致的。
思考:为什么二战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迅速而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相对缓慢?
提示:二战后发展中个国家赢得政治独立,积极发展民族经济,医疗卫生水平不断提高,在保持人口出生率较高的同时,死亡率大幅度下降,导致人口自然增长率高。而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生育意识下降,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也低。
板书:
3、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压力
人口分布的时间、空间特点可以看出:人口增长迅速和人口总量大是社会发展,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发展的双重压力!
材料一:二战后,亚非拉地区人民在夺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中取得胜利。各国在发展生产、增加粮食产量的同时,还进口一些粮食,以提高人民的消费水平,但是大多数国家的人均粮食消费量增长不多。特别是1971年以后,由于人口增长过快,超过了粮食增长的速度,致使人均产量开始下降。近些年,占世界人口大多数的亚非拉地区粮食匮乏,特别是中非、西非、东非一些国家情况相当严重.
承转:一方面人口数量过多,增长过快,环境压力过大,会带来环境问题;另一个方面,人口素质低下,生态意识薄弱,则会加剧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危害。
板书:
二、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资源问题)
1、资源问题产生的原因
资源按其性质可以分为不可再生资源和可再生资源,随着人类的不断开发利用,不可再生资源将不断走向耗竭(按现在的消费水平,世界的石油资源只能维持30——50年),而可再生资源的补给、增殖都需要一定的时间(森林资源、生物资源等),否则将导致资源质量下降或者资源枯竭。
而在广大的贫困落后地区,人们素质低下,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意识布道环境对人类的反馈作用,一味的从环境中索取物质资料,并不加节制的向环境排放废弃物,同时把无污染技术和资源的管理置之度外。例如不顾环境的影响,盲目扩大耕地,毁林开荒,导致生态系统遭到破坏,进而出现生态系统的恶性循环。
材料二: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历史上的黄土高原是一个林茂水丰的地区,后来由于森林被砍伐,地面缺少植被的保护,水土流失加剧,地表支离破碎,土壤受侵蚀,肥力下降,生产能力降低,单产水平下降,粮食不足,为了获取较多的粮食,再去毁林开荒,扩大耕地,进而形成恶性循环。
板书:
2、恶性循环分析
图3:开垦荒地引起的恶性循环示意图
分析:首先,引导学生分析各环节之间的因果关系;
其次,让学生自主从中找出任意一个闭合的恶性循环;
最后,针对该循环给出个人的合理调控方案。
演示:请三位同学根据自己的方案到讲台演示幻灯片
小结:人类的不合理利用所产生的恶性循环如果不加控制或控制不当,长此以往,人类的发展、文明的进步都将受到严重的影响。
板书:
3、玛雅文明衰弱的原因(阅读课本中的材料)
思考:玛雅文明衰弱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提示:热带雨林条件下,农业是典型的热带雨林迁农业,极其容易引起水土流失,导致土壤肥力下降,食品供应不足,直接导致文明的衰亡。
材料三: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20世纪初人口仅500多万,到20世纪末则达到9500万,导致土壤侵蚀严重,开垦的100万公顷耕地已经退化,环境质量严重下降,生物资源减少,气候异常,影响生态平衡。
材料四:中国宁夏干草:盐池县的马儿乡中面积72亩,干草生长40亩,但在近10年,70%的土地被多次开挖,导致大面积土地沙化。
材料五:正是由于人口的增加,认识的不足,大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会产生各种环境问题,进而影响人类自身的生存。正因为如此,人类为了自身的利益,为了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采取了以损坏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起结果是在全球范围内相继带来环境问题。
板书:
三、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发展问题)
1、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
2、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
3、生活质量高低与物质财富多少之间的关系
图3:英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生活质量高低之间的关系
思考:
1、分析说明衡量生活质量高低的指标有哪些?
提示:健康、安全、环境质量和经济因素。
2、图中国民生产总值曲线与生活质量曲线各有什么特征?二者之间有什么内在的关系?
提示:首先,国民生产总值曲线总体呈上升趋势;
其次,生活质量曲线在1975年之前总体呈上升趋势,而在1975年之后则呈现下降趋势;
最后,当物质财富贫乏的时期,生活质量一定不高,当物质产品丰富而环境恶化危及人类的生存时,生活质量也不高,只有在优越的自然环境中,身体健康,安全有保证,并充分享有物质财富时,才算是生活质量的提高。
总结:传统的这种经济发展模式关注的只是经济领域,其目标是产值和利润的增长,物质财富的增加,在这种模式的支配下,为追求最大的经济利益,采取以损害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结果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任何一个国家经济势力的增长都要经理一个积累的过程,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过程就是一个“先污染,后治理”的教训,说明盲目的追求当前经济增长的结果往往是与长期发展目标背道而驰!
【课堂小结】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很多,本节课以当今世界的人口、资源、发展问题为中心,从三者对环境的影响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总体上说,环境问题的本质问题是发展问题,环境问题是在发展中产生,也应该是在发展中解决!
【板书设计】
8.2 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人口压力(人口问题)
1、 人口增长的时间分布
2、 人口增长的空间分布
3、 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压力
二、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资源问题)
1、 资源问题产生的原因
2、 恶性循环分析
3、 玛雅文明衰弱的原因
三、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发展问题)
1、 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
2、 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
3、 生活质量高低与物质财富多少之间的关系
【练习与测验】
1.下列内容哪些是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①人口压力;②资源不合理利用;③片面追求经济增长;④科技水平落后;⑤经济发展不平衡(A) A ①②③ B.③④⑤ C ②③④ D.①②④
2.近年来全球人口增长速度放慢的主要原因是( ) A广大发展中国家采取了计划生育政策 B由于环境污染导致人类的健康水平降低,死亡率上升 C世界各地经常发生战争冲突,死亡人数不断增加 D由于资源耗竭速度加快,人类被动少生孩子
3.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率很高的原因是:①政治独立;②民族经济发展;③医疗卫生事业进步;④高出生率,低死亡率;⑤文化教育事业发展。(C)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④⑤
4. 经济发展与______________要同步进行,不能走资本主义国家传统的“_____________”的老路。
【解析】在发展生产时,我们既要考虑经济效益,也要考虑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发展经济过程中,要同时将环境治理考虑进去,不能走资本主义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答案】环境治理;先污染,后治理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对经济与环境治理关系的正确理解与知识迁移能力。
5. 下列地理现象,哪些主要是由人为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 )
A.1999年9月21日台湾发生7.6级大地震
B.1998年长江流域出现特大洪水
C.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
D.上海市地面下沉
【解析】(1)台湾大地震是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撞挤压形成的,属于自然原因。故A错。
(2)长江特大洪水主要与夏季风的进退和雨带推移有关,亦属自然原因引起。故B错。
(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主要是由于人们对黄河上游的森林植被的破坏造成的,主要属于人为原因。故C对。
(4)上海市地面下沉,主要是人们大量抽取地下水,引起地下漏斗区造成的。故D对。 【答案】C、D
【点评】要正确区分人为原因和自然原因引起的不同环境问题。尤其要明确人为原因造成的环境问题及其危害。
6.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有( )
A.人口的压力过大 B.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C.大搞农田水利建设 D.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
【解析】(1)人口问题是导致环境问题的重要原因。人口持续增长,对物质资料的需求和消耗随之增多,最终会超出环境供给资源和消化废物的能力,进而出现种种资源和环境问题。故A是对的。
(2)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而自然资源的补给、再生和增殖是需要时间的,一旦利用超过了极限,要想恢复是困难的。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无限度地、盲目地索取,使水、土、生物、矿产等资源显得不足,甚至陷于亏缺,因而环境质量也随之下降。故B是对的。
(3)大搞农田水利建设,是有效地改造自然环境的重要举措。其目的是使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更好地造福于人类。故C不对。
(4)为了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人们往往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从而在局部甚至全球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故D对。
【答案】A、B、D
【点评】环境问题是伴随着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和发展问题而出现的,这四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环境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来解决。
【设计说明】本节课的设计,在前面学习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特点的基础上,重点剖析环境问题的形成原因,使读者能进一步认识其成因,因为环境问题的产生和我们的生活实践休戚相关,同学们存在感性认识,所以在安排知识点的讲授时都安排了典型的案例材料(条件许可的话,可展示相关的图片),有助于同学们的体会,激发学生爱护环境的热情。
【教学反思】本节知识和生活联系紧密,在新世纪,人们如何分析环境问题,如何协调好环境、发展、资源、人口这四者的关系,是我们教学和出发点,是否能能过本节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对环境问题有进一步的认识,从而正确认识、从我做起保护环境,达到本节的情感价值观的教育;通过教学补充的一些案例,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语言组织的能力。
【相关课件】可自行设计
【作者简介】
李小元,男,中学二级教师,2002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地理教育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
高幼芳,女,中学二级教师,2002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地理教育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