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某种意义上说,课程计划最终要通过教师的教案得到实施。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落实和新课程的实施,把教案作为常规管理手段而引发的种种问题日益显现出来。
“异化”的教案束缚了教学
教案千篇一律,过于注重形式。很多学校的教案是典型的现代八股文,几乎所有学科都采用统一规定格式,书写教案的程序一律整齐划一,有些则干脆采用表格式教案。
抄教案、补教案现象严重。教师应付教案的方式五花八门:抄教案手册上的,抄同专业教师的,抄自己以前的,网上全盘下载的,课前敷衍拼凑的,课后突击补写的……致使有时只要教学科目不变,教案就能实现“终身制”。
教案作为评价教师工作的主要依据。很多学校把教师是否认真备课作为考察其工作态度和业务能力的重要指标,而教案则成为考察教师备课的重要甚至是唯一的“量标”。由于各地区、各学校对教案的检查评价没有确定的标准,教师编写教案的动机在一定程度上遭到削弱。
教案与教学“两张皮”。在一些教师的实际教学中,教案对教学起不到指导、梳理的作用,教学也可以不需要教案开展,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认为教案在课堂教学中起到的作用有限。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使教案真正为有效教学服务,超越单纯的教学制度、教学常规,使教师乐而为之,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教案管理要转变思路
管理的真谛在于发挥人的价值、潜能和个性,教学管理更应当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笔者认为学校对教案的管理改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教案有“案”无定“案”,给教师更多的专业自主权。就最常见的文本教案而言,对不同的教师应注重其差异性,根据教师的教学经验对教案的详简作不同的要求。对于年轻教师而言,学校鼓励其编写一份较为详细的教学方案是十分必要的;而经验丰富的教师由于熟悉教学内容,能够很好地驾驭教学现场,教案的形式、内容也应该是多样化的,可以是“提纲式”教案、“卡片式”教案,甚至是无形的“腹案”。根据不同的课型、科目,相应的教案设计也应有所不同。教师要根据课型的特点设计教学方案,不必千篇一律、众“案”一词。
树立“抓大放小”的教学常规管理思路。“抓大”指加强对教师备课过程的指导,营造扎实备课的良好氛围;“放小”指应看到教案只是教师备课的一种“文本”形式的体现,学校应允许、鼓励风格各异的教案形式,应认识到对教案形式、内容过细、过于繁琐的要求并无益于教师的教学和教师的成长。
教案内容与模式亟待革新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推进,新的知识观、课程观、教学观必然改变人们的教育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教案的革新也将是大势所趋。
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教案。首先应着眼于学生学习的实际起点;其次要编写可操作、可评价的教学目标,明确指出学生的学习的结果应该是什么,所采用的行为动词要求明确、可测量、可评价;同时,还应该用体验性、过程性的目标表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领域;最后,对学习结果的评价应着眼于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激励和帮助,主动考虑具有不同知识和能力结构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他们下一阶段的学习打好基础。
教案的功能应从“一本专用”向“一本多用”转变。学校要努力营造一种学习化的校园文化,倡导教师在备课中学习,在学习中备课,在钻研教材中,阅读资料,摘抄笔记,反思教学,练习写作,让学习成为每个教师内心的需求和享受,在备课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注重教案的动态性和弹性化。教案要改变以往静态封闭的模式,注重其开放性和动态性,从以显性为主转向以隐性为主,给学生的即兴创造和师生互动留有空间,真正把新课程的教学观念渗透在教师的教案中。
另外,新课程强调在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但并不意味着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就能信马由缰式地展开教学,而是要在有教学设计的前提下,在教学方案中留有学生主动参与的时间和空间。比如教学目标的设定要建立在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状态分析的基础上,目标应有“弹性区间”;再如教学过程的设计应通过不同的活动、练习、作业体现教学的丰富内涵,通过策划教学行进中的教师活动,相应的学生活动,组织活动的形式与方法,活动效果的预测和期望效果的假设,师生间的互动方式等一系列方面,最后形成综合的、富有弹性的教学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