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本轮课改的 三大理念
第一是坚持 “ 三贴近 ” 的原则。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第二是主张 双主体 互动论。教师是教育是主体,学生是受教育和自我教育的主体。
第三是强调 “ 新三中心 ” 。
新三中心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体验为中心;
旧三中心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
二、新课程六大目标
1 、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 、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自觉维护国家的尊严和利益,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有为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作贡献的志向和愿望。
3 、具有民主法律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维护社会正义,自觉公民权利,履行公民义务,对自己行为负责,并具有社会责任感。
4 、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掌握信息时代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具有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环保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5 、具有强健的体魄、顽强的意志,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初步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职业意识、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
6 、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初步面向世界的视野和与其他国家、民族交往的能力。
三、课程结构的三个层次
四、关于《经济生活》新教材
1 、教材的基本理念:
◎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 “ 三个代表 ” 重要思想为指导,把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统一起来。
◎针对高中学生成长阶段的特点,遵循高中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循循善诱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以新的课程观、教材观和学生 观来统领教 材的编写。
◎构建以经济生活为基础,以经济学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突出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
2 、思想政治观点:以邓小平理论和 “ 三个代表 ” 重要思想为指导
◎认识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社会主义国家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各项工作都要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
◎理解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珍惜诚信的价值观,增强法律意识,培养进取精神;
◎树立科学发展观。
3 、相关知识 :
货币的基本职能及常见的信用工具;商品价格;消费心理、行为和观念;银行存贷;商业保险、债券、股票;利润、利息、股息;公司经营;就业与创业方式;我国的分配制度;财政与税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WTO 及国际贸易;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等。
4 、框架设计思路
课程整合 |
生活与消费 |
投资与创业 |
收入与分配 |
面对市场经济 |
生活主题 |
生活的体验 |
生活的创造 |
生活的规划 |
生活的舞台 |
生活逻辑 |
如何花钱 |
如何挣钱 |
如何管钱 |
如何发展 |
生产逻辑 |
为何生产 |
谁来生产 |
为谁生产 |
怎样生产 |
学科知识 |
消费的意义 |
投资的意义 |
财政的意义 |
经济建设的意义 |
价值观 |
消费者 |
创业者 |
管理者 |
建设者 |
5 、知识内容的把握
◎更注重获得知识的体验、感悟的历程;
◎更注重知识的应用性和操作性;
◎更注重思想道德和政治观点的形成;
◎更注重教学策略的运用:
在范例分析中展示观点;
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
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
在探究活动中提炼观点 ;
6、与原高中《经济常识》比较
7、教材的主要特点:
◎以邓小平理论和 “ 三个代表 ” 重要思想为指导,鲜明地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要求,是培养高中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文本。
◎构建了以经济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知识体系,符合高中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规律。
◎教材设计具有开放性和实践性,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更为宽广的平台。
◎教材的呈现方式有利于深化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革,更符合青少年的认知规律。
◎教材的语言文字简明朴实、新颖活泼,课文的图文并茂,版式设计与装帧风格独特,较好地体现了教材的主题和内容。
8、教材的结构特点:
( 1 )教材分单元、课题、框题、目题 四个。
单元:导语简要地说明学习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课题:下设导言,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帮助说明本课所要讲述的主题。
框题 :考虑到学习进程,其内容上大体按 一 课时安排。
目题 :用黑体字表示,既是构成课文的基本单位,又是学习过程的基本环节。
( 2 )教材有正文、辅助文之分
正文:是学习的主体内容,文字包括宋体,也包括穿插在其间反映各种思维活动的仿宋体,这两部分在呈现方式上有所区别,但在内容上是密切相关、相互呼应、浑然一体的。
辅助文:设“专家点评”、“名词点击”、“相关链接”三个栏目。“专家点评”是对疑难问题的解析和拓展性说明,“名词点击”是对相关概念、术语的介绍和解释,“相关链接”是对事例、资料、数据的引述。
( 3 )每个单元之后,都安排了综合探究课。
教材共有四个综合探究,分别为“正确对待金钱”“走创业之路”“讲求效率、维护公平”“经济全球化与中国”,这是帮助学生体验研究性学习、开阔视野、开拓思路的重要环节。
第一单元 生活与消费
单元地位: 第一单元在全书中起着引领和导入作用。一方面,消费是最贴近我们生活的经济现象。从消费切入,有助于我们的教材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另一方面,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对生产、分配等具有反作用。从消费进入 “ 经济生活 ” 的学习,符合经济学的学科逻辑。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重点:
1 .货币的本质;
2 .货币的基本职能(本课知识的核心)
3 .纸币
难点:
1 .外汇
2 .汇率
3 .正确对待货币
第二课 多变的价格
重点
1 、供求影响价格
2 、商品的价值量的决定因素
3 、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4 、价值规律及其表现形式
5 、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难点
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第三课 多彩的消费
重点:
1 、影响消费的因素(收入与价格)
2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落脚点)
难点:
1 、贷款消费(度)
2 、消费心理对消费行为的影响(四种主要心理)
第二单元 投资与创业
单元地位: 本单元的核心内容是“生产”, 包括生产的作用,生产的制度保证、企业经营、劳动就业、金融投资等。就全书逻辑体系而言,本单元承接第一单元“消费”的主题,从为了满足人们的消费需要,就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入手,开始阐述与社会主义生产有关的各项内容。其中,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又成为下面两个单元的制度基础。因此,本单元承上启下,地位重要。
从知识体系而言,物质资料的生产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决定性环节,它决定着交换、分配、和消费,决定着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是经济理论研究的最主要的内容。
第四课 生产与经济制度
重点:
1 、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2 、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意义
3 、公有制主体地位与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难点:
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第五课 企业与劳动者
重点:
1 、公司制企业(《公司法》)
2 、公司的经营(经营事关公司生存)
3 、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落脚点)
难点:
1 、正确认识企业的兼并和破产
2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
第六课 投资的选择
重点:
1 、存款储蓄(个人投资的一种重要方式)
2 、我国的商业银行
3 、股票
4 、债券
5 、保险
难点:
股票、债券、保险
第三单元 收入与分配
单元地位:本单元主要介绍我国的分配制度,重在解决 “ 为谁生产 ” 的问题。 财富创造和财富分配构成社会经济活动的两个基本方面。财富分配包括个人收入分配和国家收入分配两个方面。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由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基本经济制度共同决定的。国家收入分配是以国家为主体的集中性分配,财政收入和支出是国家参与社会收入分配的两个方面,也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市场经济实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税收则是国家财政的主要来源,税收主要包括政府征税和百姓纳税两个方面。
第七课 个人收入的分配
重点:
1 、 按劳分配是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主体
2 、 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
难点:
1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 、效率优先的必要性
第八课 国家收入的分配
重点:
1 、财政支出问题
2 、财政的作用
难点:
1 、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
2 、财政收支平衡问题
第九课 征税和纳税
重点:
1 、税收的含义及基本特征
2 、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难点:
1 、纳税人
2 、增值税
3 、个人所得税
第四单元 面对市场经济
单元地位: 高中生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科学发展观,了解经济全球化趋势,对高中生的成长十分重要,有助于他们立足于国内现实,放眼世界,理解从事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意义。因此,本单元起着总揽全局、提升境界的作用,学习本单元是高中生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者、获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本领的关键。
生产、交换、分配、消费都是在一定的经济体制背景下进行的。在我国,面向全球开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人们从事经济生活的基本背景。因此,学习本单元有助于高中生深入理解经济生活,深入理解我国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
第十课 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重点:
1 、市场调节怎样配置资源
2 、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
3 、规范市场秩序的必要性
4 、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5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特征
难点:
1 、市场如何配置资源及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
2 、国家宏观调控经济手段中的经济政策
第十一课 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重点:
1 、正确理解和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2 、全面准确地理解科学发展观
难点:
全面准确地理解科学发展观
第十二课 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重点:
1 、科技进步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力量。
2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和影响。
3 、实行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难点:
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备课建议
• 理解新课程理念;
• 理解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
• 理解本学习领域的课程价值;
• 把握本模块的重难点和关联点;
• 尽可能使用多种教学模式;
• 加强集体备课,提倡师生共同备课;
• 反对 “ 过于 ” 、防止 “ 走偏 ” 。
关于考试评价
• 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
(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
• 三个目标维度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
• 省保留高中毕业会考权利
• 与高考招生制度改革配合
• 国家建立并完善高中教育质量检测体系
如何理解实验?
2004—2006 年, 为课改 实验阶段。
实验的意义:先行、探索、验证。因此,主要不是靠别人告诉自己怎么做,而是自己通过探索告诉后来者怎么做。
实验的责任:验证方案、创造经验、提升自我、改造教育。因此,实验应有光荣感、使命感和主动性、积极性。(产生教育明星)
五、关于 “ 探究 ”
(一)什么是 “ 探究 ” ?
探究是指 “ 探索研究 ” ,即努力寻找答案、解决问题。探究与探究学习、探究教学、科学探究联系在一起。探究与探索活动、问题解决活动等发生联系。
美国学者施瓦布曾 “ 探究学习 ( inquirylearning )” 下过一个至今仍然流行的定义,即探究学习是 “ 儿童通过自主地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掌握研究自然所必需的探究能力;同时,形成认识自然的基础 —— 科学概念;进而培养探索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 ”
探究活动不主张直接告诉学生结论,而是让学生通过各种活动方式诸如观察、调查、制作等,亲历过程,寻找结论。
探究活动方式主张探索事物的规律和特点,使学生在亲历中主动实践、大胆探索。
探究活动有以下特点:
1 .实事求是;
2 .基于经验;
3 .重视过程与反思;
4 .注重合作。
(二)为什么要 “ 探究 ” ?
杜威早在 20 世纪初期就对当时科学教学过分重视知识、忽视科学思维方式和科学态度的做法提出强烈批评,指出在科学教学活动中,学生要掌握的不只是知识,还应包括过程或方法。杜威主张 探究教学,主张培养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 .探究是人的本性
实际上,从儿童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没有停止过探究。学生有探究的天性,如好奇、好问、好动等,科学教学就是要借此把学生引向对科学探究的兴趣与热爱。
2 .探究是学习的基本规定
学习,学而习之。 “ 习 ” 在于实践、在于活动、在于体验。 “ 习 ” 的方式在于内容。就学习知识而言,不同知识需要不同的 “ 习 ” 的方式。从分类上讲,大致可以将知识理解为两类,即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均需要关注活动、关注探究,即使是第一类知识,通过活动,也可以加深记忆和理解。
(三)怎样进行探究教学
1 .组织与布置
2 .提出假说
3 .收集相关资料和实 “ 事 ”
4 .解释与论证
5 .得出结论、形成报告
6 .交流与表现
探究活动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问题的解决同时也是问题的发现,也是下一个问题解决的开始。
教师,始终是任何教育改革成功的关键之关键。实施探究活动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但更重要的是观念的转变:改变唯书为上、升学为上、轻视实践、强调知识的拥有量和熟练程度、主张记忆和背诵、注意统一要求,忽视个人独立见解等教育观念。教师需要改变观念,理解探究活动的本质,掌握相关策略和技巧等,实现从经验型教师向探究型教师 的转变。
不同地方、学校需要秉承探究活动方式的精神,立足现实条件,创造条件,切不可照搬外地、外校现成模式。 (本文是根据戚老师的演讲课件整理而成的,并未经戚老师审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