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道德》节选
第八章 依法执教
课时安排:2学时 从本章开始,至第十五章的内容,我们主要讲述和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教师在教育劳动过程中的行为准则,也称教师职业道德标准。它是调节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家长、教师与社会等利益关系的行为准则,也是评价和判断教师行为的是非、善恶的准绳。根据国家教育委员会和全国教育总工会于1997年颁布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八个方面的内容,首先讲授第一个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依法执教"。
第一节 依法执教及其意义 中国是一个依法治国的大国,法制化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目标之一。作为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教育事业,依法执教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依法执教的涵义 所谓依法执教,就要要求教师在所从事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严格按照《宪法》和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以及其他相关的法律、法规,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符合法制化。如: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一部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长期稳定的根本大法,是我国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的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我国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基本形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是一部关于教育的基本法规,它对教育的地位,教育方针,教育的基本原则,教育基本制度,教育投入和条件保障,学校的法律地位,教育与社会关系,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以及法律责任等全局性重大问题作出了基本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是一部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了教师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教师的权利、义务、任用、考核、培训和待遇等方面作了全面的规定,是我国教师队伍建设走向规范化、法制化的根本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是一部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也称强迫教育、免费教育或普及义务教育。从实施义务教育步骤、义务教育学制、义务教育法律关系、义务教育的管理及其体制、义务教育经费、义务教育的师资、义务教育的教学、义务教育的考核与监督以及违反《义务教育法》的法律责任等九个方面作了一系列的法律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是一部对我国18周岁以下的、人口总数1/3的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合法权益的系列保护,促进未成年人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把他们培养成为"四有"新人的一系列法律规定。 这几个方面的法律、法规内容是指导我们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章程和依据,还有《国旗法》、《交通法》等方面的有关法律、法规等等。教师只有学习和熟悉这些法律、法规条文的内容,才能做到懂法、执法,按照法律要求来从事教育书育人工作,才能防止和杜绝体罚学生、违法乱纪、触犯刑律现象,同时教育学生学法和执法。 二、依法执教的重要意义 根据我国教育发展的现状,不少教师沿袭了旧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手段,在从教过程中,自觉和不自觉地侵犯了青少年学生的权益,出现了违法、犯法的现象,反映了不学法、不懂法、不执法的问题。如: 教师随意批评、责备学生; 教师采用各种方式体罚学生; 教师私拆私扣学生的信件; 教师动不动将学生赶出教室。 为此,《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的第一个规范,要求教师做到依法执教。其重要意义是: (一)依法执教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要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并进一步阐述:"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这是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可见,依法治国,首先,要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其二,要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其三,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其四,要在中国坚决纠正人治代替法制,人治高于法制、等封建社会的遗瘤,真正做到依法管理社会各项事务,依法治理社会主义国家中的各行各业。 教育是兴国之基础,强国之支柱。教师从事教育工作,首先要依法从事教育教学活动,依法行使教书育人的权力,履行教师法定的职业义务和职业责任,以实现依法管理教育事务,保证教师在教书育人的活动中依法进行,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教育的使命是提高人的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功能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教师职业劳动任务是教书育人,对人进行素质教育。教师只有做到了依法执教,才能更好地为国家培养依法治国的人才,才能迅速提高全民族的法律意识。 (二)依法执教是依法治教的重要内容。依法治教,是指国家机关以及有关机构依照有关教育的法律规定,在其职权范围内从事有关教育的治理活动,以及各级各类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社会组织和公民依照有关教育的法律规定,从事办学活动、教育教学活动及其他有关教育的活动。依法治教的活动一般包括: 教育立法; 教育法律的宣传与普及; 教育行政执法; 教育司法; 教育法制监督; 教育法律的遵守; 教育法学教育和研究等等。 依法治教的主体,不仅包括各级行政机关,即各级人民政府,也包括各级权力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即各级人大及常委会、法院和检察院;不仅包括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也包括各级政府的其他有关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公民个人都依法参与教育法律法规的实施与监督,也是依法治教的主体。 依法治教的范围,主要包括国家机关的有关教育的管理活动、各种社会组织和个人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活动、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办学活动、教师及其他教育工作者实施教育教学的活动、学生及其他受教育者参与教育教学的活动,以及各种社会组织和个人从事有关教育的活动。 依法治教的重点是各个教育部门都要按照法定的权利和义务要求来治理教育,依法指挥、组织、管理、实施、监督、参与教育活动。为此,教师在从教过程中,必须做到依法执教,否则,依法治教就不完善,就不能实施。因为依法执教要求教师要求认真地学法、知法、懂法和守法,自觉增强法律意识,依法行使教书育人的权利,履行法定的教育义务和教育责任,模范执行国家的政策法律对学生进行教育。可见依法执教是依法治国、依法治教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内容。 (三)依法执教是人民教师之必需。我国现有1000万教师大军,他们兢兢业业、努力工作,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和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宝贵的贡献,涌现出一大批全国的十杰教师和师德典范。但是,还相当数量的教师法律意识不强,既不学法,又不懂法,更不执法,有的帮学生考试作弊,有的诱导学生看黄色书籍、黄色录像,有的采用各种体罚学生的方式等等。都说明这些教师依法执教的意识还较淡薄,必须加强有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同时,一些地方政府将教师的工资挪用去买小汽车、建楼堂,随意拖欠教师的工资,还有的随意拆占学校场地,甚至还有个别学生家长殴打辱骂教师,这更需要教师们拿起法律武器,依法保护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益。 可见,我们无论从教育事业的发展,从教师、学生权益的维护,都迫切需要法律作指导,需要在依法治国中切实做到依法治教和依法执教,真正落实科教兴国的战略决策。
第二节 依法执教的内容与要求 明确了依法执教的涵义和意义后,本节重点学习依法执教的内容与要求。 一、依法执教的内容 教师是一个社会成员,承担着为社会培育人才的重任,依法执教的内容是全面的、广泛的。由于时间的局限,在这里介绍几个主要内容。 (一)要依法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是广大人民当家作主的意志体现,它指导着国家的各项事务和活动的开展,也是一切法律法立法的指导思想和内容来源。如: 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它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领域一切工作的总方针,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总钢领,是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最可靠的保证。 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它包含了我国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我国教育的宗旨、目标、原则、途径等的浓缩反映。 贯彻执行党的各项路线、方针和政策。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党和国家的意志是一致的,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也是一致的。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体现着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志,是全国人民共同行动的纲领。党的领导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来实现的。 (二)要依法贯彻落实教育教学的各项法律法规。现行我国已颁布了《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职业教育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小学管理规程》等教育法律和法规、规章,还有与依法治教相关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妇女权益保护法》、《残疾人权益保障法》等法律法规。教师只有认真学习,牢记了这些法律法规,才能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落实这些规定;才能保证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不走样,才能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要依法维护学校、教师的合法权益。法律规定的实施,一方面要靠广大公民的自觉守法,严格按法律规范办事;另一方面则要靠执法机关严格执法,对违法现象依法进行制裁、抵制和斗争。社会上的违法现象总的来说分为两大类:一是对法定的义务不履行;二是对法定的权益的侵害。目前,教育领域既有对法定义务不履行的违法现象普遍存在,更多的还存在侵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的违法现象。产生这些问题虽有复杂、众多的原因,但教师的维法意识淡薄是重要原因之一。为此,广大教师必须加强法律、法规学习,牢固树立法律意识,维护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益,这是教师依法执教的重要内容之一。 要维护学校的合法权益。学校合法权益是教师、学生合法权益的集中体现。教师必须以主人翁的态度关心学校,爱护学校,自觉维护学校的合法权益。如学校的经济利益、民事合法权益、办学自主权等,这是法律赋予学校这种特殊法人的公益性权利,只有保证这种权利的实现,学校才能完成国家交给的教书育人、培养合格人才、提高全民素质的使命。 要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如《教师法》为教师规定的六大权利,关于教师的工资、教龄的津贴、医疗、住房优惠、退职退休、体假等方面的待遇,这是教师完成教书育人任务的条件和保证。如果受到侵害,必然会影响教师的工作、生活和情绪,会直接影响对国家合格人才的培养。 要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如学生受教育的权利、人身自由权利、身体权利、隐私权利、财产权、知识产权等等。一个清醒的自觉的守法者和护法者,不但自己不能去侵犯学生的合法权益,而且要勇敢地同各种各样侵害学生权益的行为作斗争。 二、依法执教的要求 依法执教的内容如此全面广泛,为此,对教师依法执教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一)教师要努力学习和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正确的理论是旗帜、是方向,是系统化了的理性认识。正确的理论是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正确反映,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并且经过实践检验和证明的理论。马列主义是迄今为止最科学、最革命的理论;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运用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独创性的活的马列主义理论的结晶;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教师要做到依法执教,必须要具备正确的理论基础。 (二)要坚决拥护党的基本路线。 党的基本路线是我们党关于一定历史时期的奋斗目标、总任务、总方针、总政策的浓缩语。它是我们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我们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长治久安,发展强大的保障,离开了这个基本路线,依法执教就失去了方向和根基。 (三)要下功夫学习有关教育方面的政策、法律和法规。 依法执教的前提是必须知法、懂法。不深入全面地学习党和国家的有关政策、法律、法规,就不可能知法、懂法。政策是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路线和任务而规定的行为准则、策略和措施等,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在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利益的要求,是一切法律、法规产生的指导思想和根据。教师要做到依法执教,就必须下功夫学习和掌握党和国家的政策、法律和法规。不仅要深入全面地学习、理解和掌握政策、法律和法规的宗旨、内容、适用范围等基本知识,还要深入了解怎样运用政策、法律、法规同违反和破坏党的政策、法律、法规的现象作斗争,维护党的各项政策、法律、法规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第三节 依法执教的途径和方法 人民教师要实践"依法执教"的职业道德规范,还必须把握好依法执教的途径和方法。 一、依法执教的途径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书育人,依法执教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教书育人的重任。为此, (一)在"教书"实践中贯彻落实教育法律法规和其它相关的方针和政策。 教师的依法执教,主要是通过每位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来体现,通过教师的具体教育教学行为的依法性和合法性来体现。国家对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都制定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大量的规章、制度、守则等,教师只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依照其行事,依法执教的目标就能达到。 (二)在"育人"的实践过程中贯彻落实教育法律法规和其相关的法律法规。 教师"育人"的途径和方式很多,有教书育,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还可通过与学生交心谈心,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进行家访;对学生进行操行等级评定;教师平时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示范;一个小的表扬与批评等等。教师是通过多种渠道和一系列的育人行为来把党和国家关于育人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有机地融入自己的育人活动中。 二、依法执教的方法 方法是达到目的的重要措施和手段,依法执教具有法定的强制性。教师要做到依法执教,必须把握以下方法。 (一)努力学习各种法律、法规,特别是有关教师执教的法律、法规,深刻认识它的强制性。 所谓法律法规的强制性,就是指法律法规规定的原则不能违背,规定的权利不得侵犯,规定的义务必须履行。如《教师法》的强制性包括三个层次:一是教师的权利义务、资格任用、培养和培训、考核、待遇、奖励等都用法律形式进行了规定,任何机关和个人都不得有悖;二是违反《教师法》的行为均应承担法律责任;三是以《刑法》为强有力的后盾,谁犯了法,必须依法追究责任。 (二)要认真、踏实地做以依法管教、依法行教、依法保护教师、学生和学校的合法权益。 任何法律、法规不落实到行动上,只是空头条列、空洞说教。教师要做到依法执教。 首先,要依法管理学生,依法管理教学,依法管理自己的言行。 其二,要依法行教。教师在教书育人中必须牢记党和政府的各项法律要求和政策、纪律,在课堂上不能乱说乱讲,与学生谈话,要用法律条文来引导,在日常的从教活动中,时时处处依法来保护学校、教师、学生的合法权益。 其三,要强化"依法执教"的宣传力度,强化全社会的"依法执教"意识。依法执教虽是对教师的具体要求,但也是牵涉到学生、家长、学校、社会的方方面面。因此,不仅要强化教师依法执教的力度,而且要求学校注重和管理教师依法执教,并作为教师总结、考核、评聘、晋级的重要条件,学生和家长对教师的关心、支持、尊重和评价,也应以"依法执教"作为一个重要准绳。为此,"依法执教"要强化宣传和舆论,让人人都知道教师职业道德有这样一个重要的规范和标准。
第九章 爱岗敬业
课时安排:2学时 教师是一个光荣而神圣的称号,古老而崇高的职业。以从事党的教育事业为岗位,以为培育德智体美劳和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人才为职业。为此,《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第二个规范就是爱岗敬业。
第一节 热爱教育 教师是教育者,是向受教育者传递人类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必须明确教育的涵义和作用,真正做到热爱教育,认真从事教育事业。 一、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涵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从这个涵义中我们必须把握以下三点: (一) 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 教育与社会同生存、共发展。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方式的运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对立和统一,推动着社会前进。人作为劳动力,是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劳动力的素质直接关系到生产的效率和发展过程。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教育使劳动者掌握现代的科学技术,而科学技术的继续发展也要靠受教育的人去实现。可见,教育也是科学技术再生产的手段。江泽民同志把教育看作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 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实现共产主义,无产阶级的教育要为培育千百万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战士。中国共产党首先要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将中国建设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根据社会和本阶级的要求,教育者要培养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四有"人才。 (二)教育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的社会活动。 教师无论在何类学校从教,无论担任哪门课程的传授,都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各类学校有其培养目标和教学目的、教学计划,各个年级、各个专业都有其教学目的、教学计划,各有其组织和管理者,这些都是教育活动。 (三)教育是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的基本形式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向受教育者进行教育。第一种教育形式是学校教育,它是在固定的场所有目的按计划进行的;第二种教育形式是通过各种知识媒介(如图书、报刊、电影、广播、电视、函授教材等),使受教育者获得知识和受到教育的活动;第三种教育形式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来培养人的活动。通过工作与生活中的示范、模仿、接触、传递信息和经验等进行思想的和文化的影响。第四种教育形式是自我教育。这是指受教育者为了提高自己的知识和思想,发展智力和才能形成一定的个性品质,而进行的自觉的、有目的的自我学习、自我提高、自我控制的活动。这些教育形式都是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二、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 教育同社会发展有着本质的联系,在人类社会中发展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以越来越复杂的形式适应着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服务。现代生产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已将科学和教育作为兴国强民之决策。 (一)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不仅把前辈所积累的生产经验传授给下一代,而且把一定社会的生活规范传授给下一代,使他们能适应现存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要求,以维护和巩固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制度。 (二)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当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中时,教育是根据信息社会的要求,进行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三)教育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创新是人类历史进步的本质。所谓创新,是指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做出新成绩、创造新产品等活动。具有创新精神的人,善于吸收新的信息并进行摄取与排除、联想与储备、理解与运用、分析、组合和加工,使之更简洁,理精确,内涵更丰富,应用更广泛,以达到新的发现、新的突破。当今的中国教育乃至世界各国的教育,正在发挥这样的作用。 (四)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是通过培养人来实现。我国教育担负着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把青少年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只有这些新人才能成为无产阶级接班人,才能将中国建设成为民主、文明、富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三、教师要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教师爱岗,重要的是要热爱教育工作,积极从事教育,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这既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又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规范,还是教师道德的灵魂。它鲜明地表达了教师职业道德的服务宗旨,指明了教师道德行为的总方向。 (一)要认识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的涵义。1.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表明了教师热爱教育、立志从事教育的献身精神。因为教师在这个岗位上,任务艰巨、内容复杂,没有假日、节日,不分白天黑夜,象"蜡烛",燃烧着自己,照亮着别人,象"人梯",让一代代、一批批青少年学生从自己的肩上攀登科学的高峰;2.它还表明了人民教师应具有的强烈责任感和事业心。教师从事的岗位,是教书育人、塑造灵魂、教人做人的重要岗位,必须具备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为此,教师应在本职工作中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和内容,提高教育技术手段,全身心地投入到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中。3.它还体现了人民教师的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整体利益相一致的根本关系。教师进行教育工作的对象来自于社会各个家庭,教师的劳动任务是为社会、为民族培育人才。热爱教育、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就会更快更好地为社会和民族培育人才。 (二)明确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的作用。它是教师职业道德体系的根本标志,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规范和范畴具有指导作用。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是无产阶级对人民教师职业道德提出的最根本要求,是区别古今中外其它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本标志。它规定了教师道德行为的总方向和性质,贯穿于教师道德发展的全过程和教师道德活动的各个领域,是教师职业道德体系的核心内容,具有统帅作用。我们把整个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体系看作为一个网,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则是这个网上的纲,教师职业道德的八个规范是这个网上的经纬线,教师职业道德范畴则是这个网上的结,可见,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在教师职业道德体系中占据着提纲挈领的统帅地位,是整个教师职业道德体系的最高准则。教师在从教过程中,会发生方方面面的矛盾和问题,用什么准则来进行判断和裁决教师的思想和行为的正确呢?重要依据和标准就是看他是否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三)牢记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的要求。 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这一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在教育劳动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都具有指导和规范的意义。为此,要牢记以下要求。 第一,教师要树立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全心全意投身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教师树立正确、科学、高尚的"三观",既是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的需要,又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客观要求,还是抵制和批判各种剥削阶级腐朽思想道德意识的需要。人民教师只有以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为人生观和价值观,就会真正做到为人民的教育事业鞠躬尽瘁,奋斗终生。 第二,教师要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和价值目标。 理想是教师的精神支柱,信念是对无产阶级教育事业的信仰和追求,价值目标是每个教师对人生和事业的目的和标准。教师有了科学的从教理想、信念和目标,就会在职业岗位上把追求远大的目标与平凡的教书育人工作紧密联系起来,就会确立志向,建立信心,有了事业心,从而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地干好教书育人的工作。 第三,教师要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和高超的教育技能,具有良好的专业能力素质。教师是学生增长知识和塑造品德的导师,不论哪一级、哪一类的学生,都渴望从教师那里学得更多、更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教师的任务是教书育人,要教好书,必须要具备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和高超的教学技能和方法。 第四,教师要具有顽强的意志、毅力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意志是教师在从教过程中,自觉排除各种障碍,克服各种困难的毅力和决心。教书育人的工作十分艰巨繁杂,不少学校的物质条件较差,加之剥削阶级的利已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腐朽思想的影响,需要教师要有顽强的意志和毅力,具备不为名、不为利的道德精神境界,尽心尽力地为国家和民族培育人才。
第二节 教书育人 党和人民诿任给教师的重任是教书育人,教师的职业是教书和育人。人民教师要做到爱岗敬业,必须牢记教书育人的重任。 一、 教书育人的涵义 教书育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来说,教书育人是指学校全部教育教学工作、管理工作和服务工作,都是为国家和人民培育人才;狭义的教书育人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教书,又要育人。教书是指教师向学生传授系统、分类的科学、文化知识、训练技能和技巧,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教学生学会学习;育人是指教师在教书过程中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以身示范,帮助学生树立科学进取的人生观、正确的政治方向,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个性品质,使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学会做人。 "教书"和"育人"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关系。教书的根本目的是"育人",育人的重要途径是教书。学校以教为主,学生以学为主。教师一方面将思想品德教育寓于各门学科教学之中,通过教书、传授知识来育人,另一方面通过以身示范、言传身教来教育学生,影响学生,使学生健康成长。没有只教书不育人,或只育人不教书的教师,也要纠正只重教书,不重育人的错误倾向。 二、教书育人的内容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重任,必须牢记它的内容: (一)将德育寓于各门学科教学之中。德育即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它是整个教育的灵魂,为一切教育的根本。它既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体现教育的社会性与阶级性。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始终将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等相互联系,彼此渗透,密切协调,共同育人。教师通过教书,传授各门学科知识将青少年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新人。德育是灵魂、是影响人、塑造人的首要内容、重要内容,各科教师一定要将德育寓于各门学科教育之中。 (二) 要向学生传授当代最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 人类今天巳处于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信息化时代,知识信息量与日俱增,各种先进的传媒手段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信息传输越来越快,越来越广。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巳多元化,范围无限扩展。为此,教师必须向学生传授当代最先进的、最前沿的文化知识。 (三) 要向学生全面传授德智、体、美、劳的知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还要教给他们学会健身、学会思维、学会创新、学会审美、学会劳动等全面的知识,把他们培养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 (四) 要向学生传授法津、法规知识,培养和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 我国已进入依法治国的时代,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也必须靠依法治教来保证。广大国民的法制意识是社会主义法制化的基础。为此,教师必须向学生传授法律法规知识,使学生形成较强的法制意识。 (五)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高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师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方面具有无与伦比的现实紧迫性和历史重要性。 一、 教书育人的要求 教书育人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教书离不开育人,育人不能没有教书,因此,每位教师要做到爱岗敬业,必须牢记教书育人的要求。 (一) 以真为本来教好书育好人。 以"真"育人,实际上是科学育人。在教学上,要以真理育人,以客观的科学规律,客观的事实真相,正确的思想观点、道德规范、科学的文化知识来教育影响学生。掌握教育规律,按照规律育人。由此要求教师要努力学习教育科学知识,摸索和掌握教育规律,按照规律来教书育人。 (二) 以情感、热爱为教书育人的源头水。 情感是教书育人的催化剂,教师的情感是教育影响学生的重要因素。教师对学生的热爱,是教育学生的前提,是党和人民赋予教师的重任,体现社会主义的教育本质。 (三) 结合学科特点来教书育人。 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每门学科都有自己不同的内容体系和特点,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的内容,运用该门学科的思想性、科学性、知识性等特点对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四) 掌握教书育人的正确途径和方法。 途径是实现目标的桥梁和大道。教师要做好教书育人工作,必须掌握正确的途径。如:首先,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作基础,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教书育人;其二,要结合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其三,要运用第二课堂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才干,锻炼学生的思想和品质;其四,教师要深入学生之中,与学生交朋友,沟通心灵,引导学生全面健康地成长。 方法是进行教书育人的办法和措施。教师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育人的模式。观念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形成的认识、概念、思想,是指导教师行动的思维理念。如教学方法、人才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技能等等。其二,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课堂教学是教书育人的重要阵地。教师要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和更新教学内容,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其三,把教书育人渗透到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去。第二课堂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好天地,教师必须采用各种生动、活泼、丰富的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灵活多样地对学生进行教书育人。
第十章 热爱学生
课时按排:2学时 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教育学生的前提,是教师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社会的具体体现,是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的第三个规范。
第一节 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 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学生是教师知识、智慧和品德的延续。一个教师如果不热爱自己的工作对象是谈不上热爱自己所从事的教书育人工作的。 一、热爱学生的意义 热爱学生是党的教育方针对教师的根本要求,是衡量教师职业道德水平高低的准绳。由此,首先要认识教师热爱学生的意义。 (一)体现了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 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是一种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的伦理原则和处理人与人关系的道德规范。教师热爱学生不仅体现了对学生人格、尊严、做人权利的尊重,而且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 (二)热爱学生是教育爱的具体体现。 教育是一种感化人心、塑造灵魂的工作,而"感人者莫先于情"。热爱学生是教育艺术的基础和前提,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正如很多优秀教师总结的那样:"爱学生是爱我们事业的未来。是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具体体现。" (三)蕴含着社会主义法律义务。 教师热爱学生不仅是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重要内容,也是《教育法》、《教师法》等教育法律法规对教师的法定要求。如《教育法》第14条规定:"教师应当热爱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文化、业务水平,爱护学生,忠于职责"。《教师法》第8条规定:"教师要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这些法律条文说明了教师热爱学生是必须履行的法律义务。 (四)教师热爱学生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教育本质。 教育是知识传播、创新和应用的主要基地,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是振兴民族、强大国家的重要力量,是提高国力国威的重要标志。党和政府从我国的教育性质、目的、人才培养规模上制定了教育方针。这个方针是我国的教育本质、教育的根本目的、人才培养目标等的浓缩式反映。教育方针明确规定教师要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四有"新人。可见,热爱学生既是教师最宝贵的职业情感,也是国家和人民对教师的根本要求。 二、热爱学生的作用 古今中外的教师,都有热爱学生的优良职业道德传统,这是因为教师热爱学生无论是对学生的教育,还是对教育、教学效果的提高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如: (一)爱学生是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 爱是人们共同的心理基础,每个人总希望得到别人的爱,又想爱别人,人的生活充满着爱的关系。一个孩子降世到人间,首先得到父母的关爱,随着年龄的增长,进入幼儿园、小学后,常常把需求父母的爱的感情迁移到教师身上。加之,他们上学后为了学知识、学技能、学做人,对老师爱的要求比对父母爱的要求还要强烈。教师对他们的轻言细语、一颦一足,学生们都当作是一种"爱",是一种教育和激励。这种爱的情感成为开启学生心灵大门的金钥匙,成为浇灌幼苗茁壮成长的阳光雨露,成为学生终生难忘、终生效仿和实践的基础和动力。 (二)爱学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条件。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师从教的劳动任务是通过教书来培育学生成为学会做人,善于做人,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教师只有对学生倾注满腔的爱,才能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掌握学生的思想脉搏,才能有的放矢地教育和引导学生成才。 (三)爱学生是获得教学效果的基础。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教师爱学生,学生乐意接受教师的教育,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有了兴趣和积极性,就会"善学",就能认真听取教师的知识传授,教师也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实践早已证明:当一位热爱学生,受学生敬佩爱慕的教师一走进课堂时,学生肃然起敬,学习兴趣油然而生,教师传授的知识,学生学得好,记得牢。这种情感同时又激励教师越讲越有劲,教学的效果更好。
第二节 教师热爱学生的内容和要求 教师热爱学生也称教育爱,一般是指教师对学生的一种自觉的、纯洁而真挚的、普遍而持久的爱。它是教师的一种高尚和积极的情感,具有丰富的内容和要求。 一、教师热爱学生的内容 (一)教师要把热爱事业与热爱学生结合起来。托尔斯泰说:"如果一个教师把热爱事业和热爱学生结合起来,他就是一个完美的教师"。因为青少年学生是我们事业的未来和希望,人民教师热爱学生,反映了他们对人类社会最崇高事业的追求。正如上海的于漪老师说的:"这种对学生爱的感情,是植根于对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无限坚信之中。我相信无产阶级事业的光辉灿烂,相信共产主义一定能实现,只有对事业无比坚定的信念,才能全身心地热爱学生,因为他们是我们事业的未来。" (二)要求教师关心学生、了解学生。 热爱学生,教师首先要关心学生,关心学生的学习和健康,关心学生的思想和品德,关心学生的进步和成长,并把这种关心提高到教育教学质量上。 教师要教育培养学生,就要了解学生。了解学生是热爱学生的起点,是进行教育的前提,没有了解的爱,只是盲目的爱,没有了解的教育,只是主观主义教育。为此,教师要全面地了解学生,对学生了解越深,爱得也越深,师生之间的感情日益深厚。 (三)教师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热爱学生就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因为青少年学生都有较强的自尊心和上进心,都希望得到教师、家长和他人的尊重和信任,教师尊重信任他们,就能发扬他们身上积极美好的东西,给予一种教育力量和鞭策力量。教师尊重信任学生,不能歧视、讽刺、体罚学生。否则,就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产生反感或丧失进取心。 (四)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 俗话说:"严师出高徒","严是爱,松是害,不管不问要变坏"。教师热爱学生最根本的就是要使学生在思想品德上、学业上都健康的成长,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这就需要严格要求。没有严格要求就没有教育。为此要求教师做到"严而有格"、"严而有理"、"严而有情"、"严而有方"、"严而有恒"。将严格要求与爱结合起来,做到严出于爱,爱寓于严,爱而不纵,严而不凶。 教师对学生要一视同仁,关心爱护全体学生,不能将学生分好分坏、厚此簿彼。 (五)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学生。 教师热爱学生、关心学生、了解学生,就要准确地掌握学生的兴趣、爱好、及各种特点,然后才能有针对性的对学生施教。因材施教不仅包括对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的内容和要求,还涉及到教育教学的方法和方式。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法,沿着不同的规律去对学生因材施教。 二、教师热爱学生的基本要求 热爱学生是教师崇高的品德,是衡量教师职业道德水平高低的重要准绳。教师要实施这一规范,必须牢记以下要求。 (一)要建立法制化时代的新型师生关系。 21世纪的头二三十年将是我国教育法制化逐渐成熟的时期。教育法制化的一个很重要的要求就是参与教育法律关系的各个主体的权益能得到确保,义务能确实履行。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法律关系中两个最重要的主体,师生之间必须是平等、民主的法律主体关系。现已出台的《教育法》、《教师法》等已明文规定,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虽然有管理和被管理的行政性关系,但主要还是施教与接受教育的关系。师生之间是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的民主、平等关系。教师千万不能体罚学生或变相体罚学生,要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二)要树立素质教育时代教师热爱学生的新理念。 21世纪,将是我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时代。素质教育要求教师热爱全体学生,全面关爱学生的成长,关心、了解、尊重、信任全体学生,重点关心后进生的成长和发展。教育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
第三节 教师热爱学生的正确途径与方法 教师用什么途径和方法来热爱学生呢?这是本章讨论的最后一个问题。 一、教师热爱学生的正确途径 师爱是学生产生自尊、自爱、自信的重要精神力量,学生期望教师多给予爱。教师对学生的爱既不能溺爱,又不能宠爱,而要掌握以下正确的途径。 (一)要加强研究,建立正确的爱生模式。 教师怎样爱学生,教师对学生所倾注的爱怎样才能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师生如何形成积极的心理交融,即教师的思维、感情与学生的思维、感情怎样才能共振,产生效应?这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必须有正确的爱生模式,使教师热爱学生产生最佳效应。现实的情况是,我们有的教师爱生过严,变成了残酷,有的爱生过宽,变成了溺爱,有的教师对学生爱得不切合学生的实际,往往导致学生的反感或厌恶,产生负效应。为此,教师们要群策群力,加强研究,建立正确有效的爱生模式。 (二)要加强学习和修养,努力提高自己爱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质量的教育需要高素质的教师。教师关心学生、了解学生、热爱学生,必须具备优良的思想道德素质、业务能力和知识文化素质。因为学生崇拜、尊敬的是有知识、有才能、思想品德优秀的教师。为此,教师必须加强学习和修养,努力使自己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宽厚的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现代科技信息等方面的知识,还要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具有坚实的政治理论功底,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自身的综全素质,运用自己良好的师表形象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 (三)要向学生学习,从中吸取爱生的动力。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要当好先生,必须当好学生。教师要善于向自己的教育对象学习。学生是充满情感的活生生的个体,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他们身上有着这样那样的长处和闪光点。教师必须学习学生的这些长处和闪光点,克服自己的弱点和不足,才能唤起学生对教师尊敬和钦佩的情感回应,师生间就形成了互爱和情感双向流动的良性循环模式。 一、教师热爱学生的方法 教师热爱学生的方法很多,这里介绍几个主要方法。 (一)爱而不溺,严而有格。 母爱、师爱、友爱,是人类美好的感情。而教师对学生的爱中蕴含着更深更广的社会意义。教师爱学生是为了将学生培养成才,这种感情既不是骨肉亲属之情,也不能凭印象喜恶之意,而是根据组织安排、工作需要,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这种爱具有原则性和全面性。教师热爱学生既不能溺爱,也不能宠爱,而要把爱与严格要求结合起来,做到有规格、有限度、有分寸的爱,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尊重信任,循循善诱。 教师热爱学生,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尊重他们的权利和做人的尊严、价值和品格。对学生要友好、和善和亲切,要平等、民主地对待他们,不能粗暴、压制、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不能动不动训斥、辱骂、讽刺学生。不能对学生专横跋、发号施令。 教师要信任学生,因为信任具有特殊的教育功能,它是催人向上的力量,是激励人的心灵、培养学生优秀品质的有效手段。 教师热爱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必须对学生循循善诱,做耐心细致的疏导教育工作,不能操之过急,因为人的塑造,人的进步都有一个反复过程。 (三)公平公正,一视同仁。 教师热爱学生,一定要做到对学生公平公正,不分优劣,不分好坏,不分美丑,一视同仁。对每个学生的学习、品德、成绩、不足、优点、缺点等都要进行全面、准确地分析和肯定,切不可感情用事,有失公平,出现偏颇。学生对教师最反感的是不能公正地对待学生。当个别教师一旦出现不公正的问题时,往往会带来不良的结果:一是造成部分学生受歧视、爱冷落、与教师产生对立情绪和逆反心理,教师就会在他们心目中失去威信,他们就会与教师"对着干";二是造成一部分学生自卑、闭锁心理,干脆"破罐子破摔"的思想,放弃上进目标,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三是造成班里受教师重视和不受重视的学生之间的对立情绪,形成班中派系的明争暗斗,同学间不团结、班风不正,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第十一章 严谨治学
课时安排:2学时 教师从事着平凡而伟大的教书育人的事业,教师的业务水平,关系着教书育人的质量和效果。为此,教师必须具备厚实的业务功底和科学的思维方式,这就要求在业务上做到严谨治学。
第一节 严谨治学及其道德意义 一、严谨治学的含义 严谨治学是指教师在求知和传授知识和学问的过程中要做到严密谨慎、严格细致。因为科学是老实人的事业,搞自然科学的,懂得"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道理;搞社会科学的,其实验室就是整个社会。无论是搞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必须要有严谨的治学方法。 严谨治学对教师来说,有两个内容:一是刻苦学习、求知,勇于探求新理论、新知识,做到锲而不舍,学而不厌,掌握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二是认真细致地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坚持真理,求真务实,做到诲人不倦。这是人民教师必须具备的思想和品德。 严谨治学,最重要的是实事求是精神。求是,就是根据巳有的事实,材料,寻找正确的结论。如语文教师在备《愚公移山》这一课文时发现疑问,长期以来,人们将"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解释为黄河北岸,无法与"冀州之南"对应。后查地图和文献资料,则发现今天河南省的孟县,历史上称为"河阳",从而纠正了以往的错误。可见,教师在求知和传授中,对一个音,一句话、一个地名、一篇史料、一个原理、一个结论,都要认真查索、准确无误。 二、严谨治学的道德意义 严谨治学是《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第四个内容,具有重要的道德意义。 (一)严谨治学是党和人民对教师的业务要求。 教师作为人类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和智力资源的开发者,重要的是要严谨治学,遵循提高业务水平方面的准则,因为它是教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担当教育使命必须具备的条件。教师是专门为社会培养人才的人,承担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教学任务,将人类长期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成果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包括文化科学技术知识、文学艺术、以及思想观点、道德规范等吸收过来,加以总结,然后传授给年轻一代,使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内能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适应现存社会的实践活动,接替老一辈的工作,延续社会的发展。教师承担的这一重任决定了教师必须钻研业务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业务能力。这个问题的道德意义就显得特别突出。教育家叶圣陶早已指出:教师对自己从事的教学工作抱什么态度,对掌握业务专门知识抱什么态度,这也是师德问题。 (二)严谨治学是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要求。 邓小平同志为我国教育事业提出了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教育要面向现代化,强调的是教育与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关系,要求教育要全面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和造就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要面向世界,指明了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既要立足国情,也要追踪世界,要大胆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先进成果,积极借鉴世界各国的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有益经验;教育要面向未来,强调了教育既要考虑当前,更要着眼长远,要不断改革教育体制和教育结构,更新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站在科技革命的高度来进行教书育人的事业。由此,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始终坚持严谨治学的道德要求。 (三)严谨治学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迫切需要。 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会议上的讲话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我们的时代是改革开放的时代。改革要求勇于创新、积极开拓的人才,正如邓颖超同志指出的:这种新型人才"不是贪图安逸、坐享其成的一代,而是勇于创新、开拓进取的一代;不是满足现状、不思进取的一代,而是向往明天、创造未来的一代"。国家要兴旺,经济要发展,都要依靠人才。"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为此,教师首先要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改革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让他们的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这更需要教师努力钻研业务,做到严谨治学。 (四)严谨治学是由教师的教与学过程中的矛盾决定的。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时刻会遇到"教"与"学"的矛盾。在这对矛盾中,教师的学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因为学是为了教,学是教的前提和基础。教师的任务是教书育人,学识和才能是教师从教的必备条件。教师首先必须勤奋学习,做到"术业有专攻",学在前,教在后。夸美纽斯曾经指出:不学无术的教师,消极地指导别人的人,是没有躯体的人影,是无雨的云、无水的源、无光的灯、因而是空洞无物的。教师这一职业决定了教师一生将成为不断学习进取的一生,学而不厌,严谨治学的一生。因为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得有一桶水、一缸水,甚至为一条常流常新的小溪。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系统的知识,还要具备会倒水(传授知识)的技能和技巧;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培养他们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不仅要传递给学生不懈求知、自我更新的科学态度和坚定信念,而且自身首先必须身体力行,从而最大限度地开发生命潜能,使一生成为教不自满、学不厌倦、教学互补、生生不息的动态过程。所以说,严谨治学是关系到能否教育好学生,培养好人才的大问题,是衡量教师职业道德水准高低的一个起码尺度。
第二节 严谨治学的内容 严谨治学有着丰富的内容,根据《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树立优良学风 教师要做到严谨治学,首要的一条就是要树立优良的学风。教师的优良学风表现在:一是要在学习中认真求实。学习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提高业务素质。在学习中必须养成认真、严肃、实事实是、尊重真理、尊重知识的态度,坚决反对华而不实、浮光掠影、不求甚解、浅尝辄止的作风。因为科学是老实人的事业。教师的知识和能力是靠勤学苦钻、学而不厌得来的。古今中外,凡是有建树的人,无一不是博学多才之士、勤奋好学之人。马克思撰写《资本论》前后花了40年,仅阅读过和做过札记的书,就有1500种以上,摘录、提要、札记、手稿、一共写了100多本。法国著名的科学幻想小说家儒勒.凡尔纳用"非凡的想象力"加刻苦努力,一生写出了104部科学幻想小说,800万字,成为世界闻名的"科学幻想之父"。如他写《月球探险记》时,研读了500多册图书资料。他死后,人们在他的房间里发现了25000多本读书笔记。教师必须学习先人勤学苦钻的优秀品质,才能在业务上做到源头有活水,汩汩而流,浇灌幼苗株株长大成材。 二、刻苦钻研业务 教师要完成党和人民委任的教书育人的任务,必须要刻苦钻研业务。教师的业务既要有牢固的理论基础,又要有所任学科的专业知识;既要有邻近的学科知识,又要有系统的教育理论,还要熟悉和掌握教育管理方面的知识。为此,教师要做到: (一)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二)精通所任学科的专业知识; (三)掌握邻近学科的知识; (四)学习教育理论(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 (五)熟悉和掌握教育管理方面的知识 教师要学习和掌握以上业务知识,必须要具有顽强的学习精神,要有恒心、有毅力、做到坚忍不拔、锲而不舍,付出艰辛的劳动。还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做到心到、眼到、口到,要有悟性、记性、眼明、手勤、心细。还可借助现代化设备和先进工具搞好学习,并要将理论联系到实际中。 三、研究、探索教育规律 教书育人、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必须懂得和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正如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的:"大家明白,不论做什么事,不懂得那件事的情形,它的性质,它和它以外的事情的关联,就不知道那件事的规律,就不知道如何去做,就不能做好那件事,可见,做任何事情都得遵循一定的规律。人民教师作为培养"四有"人才的人,要培育学生具有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高尚的理想情操,必须掌握和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对学生循序渐进、因材施教。遵循教育规律,不仅是"教书育人"取得成效的根本保证,而且具有深刻的道德意义。教师不仅要具有教好书、育好人的动机,还要有教好书育好人的效果。由此,要求教师要不断地加强学习,努力探索教育规律,根据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根据青少年学生的特点,完成好教书育人的任务。 四、诲人不倦、认真授业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的严谨治学,还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方面,在培育、塑造人的时候做到不辞劳苦,不知疲倦,诲人不倦,认真授业。教师面对所教学科知识体系的严密性科学性,学生个性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决定了传授知识的复杂和教书育人的艰巨性,必须对教书育人的工作做到极端负责,对学生要有耐心,极端热忱,方法要得当,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对症下药,这些都是诲人不倦的精神体现。 教学是教师的中心工作,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也是教师的授业过程。教师授业的态度和质量,关系着培育人才的质量和效果。为此,教师要做到认真备课、写好教案;讲授得法、生动活泼;热情解惑,重在启迪;还要积极地进行科研,用科研成果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五、养成人性化的教学风格和独特的教学艺术 教学是一门运用语言、动作、图像、色彩等手段,尤其是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一门特殊的、复杂的、高超的艺术。每位教师都是通过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艺术来显示出严谨治学的成果和价值。 所谓教学风格,是指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富有成效的一贯的教学观点、教学技巧和教学作风的独特结合和表现,是教学艺术个性化的稳定状态之标志。它是教师教学思想的直接体现,是教师在教学上创造性活动及其表现,是教师教学成熟的重要标志,直接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学习风格的形成。正如老舍先生说的:"风格是各种花的特有的光彩与香味"。为此,教师要努力实践,积极探索独特的教学艺术,学校领导要更新教育观念,发扬教学民主,鼓励和引导教师建立自己的教学风格,创造多样性的教学方法,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第三节 严谨治学的要求 人民教师要做到严谨治学,必须牢记以下要求: 一、刻苦学习锲而不舍 教师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必须掌握渊博的文化科学知识。渊者,深也,博者,广也,。首先对所授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基本技能要了如指掌,熟透专深,融会贯通。精深必须以广博为基础。教师要获得渊博的知识,必须下苦功夫学习,做到锲而不舍,学而不厌。"积一勺以成江河,累微尘以成峻极。"教师在求知苦学中,要一点一滴地去咀嚼、汇集。特别是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巳见端,要求教师掌握的知识越来越多。原有的科学知识迅速老化,十年前曾是高校的课程内容,现巳成为中学生的课程内容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广播、电影、电视、图书馆、计算机网络、博物馆的日益普及,学生的知识面越来越广。这对教师的专业知识要求越来越高。所以说,教师锲而不舍,勤学苦钻的品德尤为重要。教师只有做到刻苦学习,锲而不舍,才能是"铢积寸累,日进有功",才能使自己在教育教学中有汩汩而流的源头活水。 二、要将"刻苦"与"严谨"相结合 教师治学,既要刻苦,还要严谨。刻苦能使教师的知识深厚而渊博;严谨能对知识做到追根求源、沙里淘金,要对知识严密谨慎。如教师在博览群书、吮吸知识营养的时候,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辨明真伪、美丑,相信科学,坚持真理,扬弃糟粕,批判谬误。因为书的海洋漫无边际,知识的宝库庞尽无比,其中有闪铄的珍珠,也有污浊的恶秽。我们应该去伪存真,弃恶秽,留珍珠。这样获得的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历史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都是趔与错误相伴相争而前进的,有时谬误的残云会遮住真理的光辉,人民教师更应独具慧眼,用真理的光辉照耀学生的心田,用真正的科学文化知识来培育人才,向学生传授知识,就是传授科学真理。 三、学而不厌做到"三勤" 教师刻苦学习,钻研业务是一个辛苦烦重的工作,需要决心、毅力和方法。学习钻研业务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它需要教师要有坚忍不拔、锲而不舍的精神,做一个敢于在崎岖小路上攀登,勇于达到光辉顶点的人。所以说,学而不厌是教师的美德,教师不能满足已取得的成绩,要做到教到老,学到老。为此,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读书,争分夺秒地读书,持之以恒的读书。对专业书要精读、深读、反复地读;对其他知识要多读、广读。不仅要读懂、读通,还要对书中的精髓和核心加深理解、巩固、提高和升华、温故而知新。 在学而不厌的基础上,教师要做到"三勤":即勤学、勤思、勤动笔。勤学就是勤奋好学,时刻牢记我们教书育人的重任,牢记时代的呼唤。科技迅猛发展和知识更新,必须勤奋地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信息。勤思就是要勤思考。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精读,泛读都要善于思考,只有思考才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只有思考才能善于进行分析研究,只有善于思考,才能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质疑,只有善于思考才可以培养出创造性开拓型人才。勤动笔就是要求教师在勤学、勤思的基础上做到读书要做批语、摘录或提纲、心得,或做分类笔记、综合笔记,形式不拘,可点点滴滴,三言两语,可一事一记,这些都是获得知识财富的重要手段。学习必须持之以恒,才能积少成多,集腋成裘,学有所成。"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只要我们养成了勤奋好学的好习惯,孜孜不倦地读书,勤于思考,努力探索,勇于奋进,一定是一位严谨治学的好教师。
第十二章 团结协作
课时安排:2学时 分工协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现代教育是一个分工协作的系统工程,要求每所学校、每个教师群体内部必须建立起一种团结协作、互相帮助的新型道德关系,这样才能优势互补、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共同完成好教书育人的任务。因此,团结协作是实现教育目的必要条件,也是调整教师之间关系的职业道德规范。
第一节 团结协作及其道德意义 教师要认真履行团结协作的职业道德规范要求,首先应明确团结协作的涵义和道德意义。 一、团结协作的涵义 团结协作是共产主义道德和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体主义原则在教师职业道德中的具体化。人才的培养需要集体的智慧和群体的合力。教师在学校里与同事之间、领导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平等互助的关系,其共同的目标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育人才,为无产阶级培养"四有"新人。由此,团结协作是教师处理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中外教育史上普遍关注和倡导的一种重要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所谓团结协作是指人们为了集中力量实现共同理想或任务而联合起来,相互支持,紧密合作。这个涵义告诉我们,集体是指有共同利益关系的人们按一定利益关系组织起来的联合体。教师生活和工作在学校这个集体中,教师与个人集体的关系,犹如一个人的细胞与肌体的关系,每个细胞只有在机体中才能得以生存与发展。因为集体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条件,个人只有在集体中,他的智慧和才华才能得以增强和发展,正如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说的:"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不能靠一个人的劳动……95%的科学技术都靠集体。……单干是没有生命力的。"只有在集体中,大家相互协作,才能产生巨大力量,这样个人的才智才能得以发挥;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自由的发展。因为个人的全面发展必须以接受和利用前人或他人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为前提,个人的全面发展,还必须依靠社会集体力量,依靠参加多方面的社会实践,在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改造提高自己,从而获得自由。由此,社会主义道德以集体主义为基本原则,它要求各行各业的人们做到热爱集体,团结协作。 现代学校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教师的劳动是社会劳动的一部分,是在人们的相互联系中进行的。要培养好一批人才,既需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配合,更需要学校内部各部门的通力合作,才能使学校的各项工作有秩序地进行。任何学校,离开了集体之间和同事之间的团结协作,互相帮助,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教育只能是教师集体的事业。集体事业,就要发挥集体优势,注重整体效益,如果一个学校的全体成员,能够目标一致,步伐一致,齐心协力,共同前进,就会形成一种势不可挡的力量。反之,一个学校假若四分五裂,帮派林立,各吹各的号,各唱各个的调,就必然是一片混染、乱七八糟,教师不能把主要精力用于工作,将会造成这个学校的灾难。 二、团结协作的道德意义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集体是大家志同道合进行创造性合作的团体,在这里,每个教师都能为集体的创造作出自己的贡献,每个人从集体的创造中吸取精神力量,同时也以精神力量去丰富自己的同志。在教师群体中,每个教师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工作效益,可以通过比较、鉴别,分出优劣,激励先进,督促后进。同时,教师也可以吸取别人的长处和经验来丰富和对照检验自己,达到互帮互学,共同提高。新时期的人民教师,在同一个集体中,在同一个教育方针的指导下,在各自的岗位上从事着同一个目标--培育人才的工作。他们之间的关系既是一种各司其职,并肩作战的关系,又是一种同心同德、团结协作的关系。这种关系对于实现教育目标,形成教师个格、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形成良好校风,有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团结协作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客观要求 现代社会,一个人的成长需要许多人从多角度、多侧面而实施全方位立体交叉教育。现代教育担任培育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任务,这一伟大而艰巨的教育工程不是哪一位教师所能独立完成的,它需要各专业学科教师、思想品德课教师、班主任老师和少先队、共青团及各行政管理人员在内的全体教职员工的通力合作。特别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学生学习和掌握更多、更新的知识和技能,一个教师即便是知识再渊博,他也只能完成其教学的一部分,而不可能是全部。只有全体教师团结一致,相互协作,形成集体的智慧和教育的合力,才能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才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四有"接班人和新型劳动者。可见,一个团结协作的集体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关键所在。正如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的:"如果没有这样团结一致的教师集体,那么所谓正常的教育工作是很难想象的。"教师集体的统一是最有决定性的一件事情。一所学校如果具备了一个志同道合、充满活力的教师集体,那么办好这所学校就有了宝贵的财富和最可靠的根基。 (二)团结协作是教师人格的必备要素 教师作为精神文明的培育者和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传授知识、传播文化、繁荣学术、弘扬科学、教书育人的神圣而光荣的任务,起着开启发智、哺育人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正是教师承担的任务和发挥的作用。以及社会对教师的特殊要求。使得教师在教育实践活动中修养成品德高尚、智力和才能优秀的人,具有完美的人格特征。这种完美的人格形象对学生起着言传身教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成为学生模仿、效法的的楷模和榜样。教师的这种人格是由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高尚的道德、品行素质、优秀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突出的能力素质等构成的。而团结同事、互相协作正是教师高尚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能力等素质的综合表现。俗话说:"大度集群朋",教师之间只有在相互尊重、相互了解、相互信任、团结协作的基础上去展开自己的从教活动,才能建立起良好的同事关系,才能化艾怨为理解、信任,变文人相轻为文相亲,改心存芥蒂为相互支持。 (三)团结协作是提高教师自身能力的有效途径 团结协作不仅有利于教师群体形成合力,也有利于教师自身素质和能力的全面提高。一名教师,仅凭一腔热情来教书育人是不够的,或拥有一个文凭,甚至饱读诗书、满腹经纶而缺少教育经验是难以取得成就的。必须加强与同事间的教书和育人的交流,虚心学习他人的长处,只有这样,才能尽快地提高自己,才能进入优秀教师的行列之中。反之,一个教师如果缺乏谦述诚恳的取人之长,补已之短的态度,缺乏与人团结协作的品质,仅靠井底青蛙的视力,单个人去闯、去拼,很难做出成绩,更难提高自身的能力。 (四)团结协作是形成良好校风的重要保障 良好的校风是办好学校的精神力量,它能对全校师生员工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和熏陶作用,并能长久地影响教师和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就会如沐春风般的积极进取,奋发向上,并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和个性品质;教师在这样的氛围中,更能发挥聪明才智,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教育质量。而良好校风的形成离不开教师团结协作精神,因为教师集体的风气是构成校风的主体,只有团结协作的教师集体才能培养出良好的学生集体,才有形成良好校风的基础。这里说的教师集体的风气,其核心是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氛围。教师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团结协作、共同发展,人际关系必然和谐,教师集体的风气必然正,学校的校风也必然好。反之,教师间如果缺乏团结协作的精神,就会出风头,拉帮派、闹矛盾、闹纠纷、人际关系紧张,不可能形成良好的校园风气。 (五)团结协作有利于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 由于中小学生,特别是小学生具有突出的向师性特征,大学生们也很尊重、崇拜德才兼备的好教师。教师们具有大度集群朋、团结友爱、协作的优秀品质,使孩子们看在眼里、记在心头。特别是当前的在校中小学生中独生子女占主体,他们在智力、才能等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又存在家庭生活空间与心理空间的狭小,在很大程序上促成他们的"自我专注",使得他们处理人际关系及利益关系的能力较差,合作意识不强等。进入学校后,他们把教师作为学习的榜样,教师的言行也对他们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的团结协作精神对学生的良好品德形成产生重要的作用。
第二节 团结协作的方式和方法 认识和明确了团结协作的涵义和道德意义后,我们再来学习和掌握团结协作的方式方法。要做好学校和教育领域的团结协作工作,不仅是教师群体,还涉及到主管教育的和主管学校工作的领导、教管、教辅人员和学校后勤人员等各方面的因素。这里,我们主要来研究教师做好团结协作的方式和方法。 一、谦虚为怀自知之明 每一个教师首先要做到谦虚为怀、戒骄戒骄。俗话说:"满招损,谦受益"、"虚心使人进步,骄傲受人落后",这是世人共知的做人准则。所谓谦虚为怀,并不是说人人都要成为谨小慎微的谦谦君子,而是要有一种时时谦虚的胸怀,坚持实事求是、一分为二地认识问题、对待问题。 要正确地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做到有自知之明。我们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不同的性别、不同的年龄的教师也有各自特点。如有的教师重科学、不迷信;有的好思考、不盲从;有的重荣誉、求贡献;有的思想活跃、情感丰富,容易接受新事物;有的自我意识强,有较强的自尊心;有的沉着、冷静、善于思考;有的讲文明、懂礼貌、待人处事很有分寸,这些都是积极的、优秀的教师品质。也有消极的一面,如有的教师好虚荣,重名利;有的易多愁善感、怀疑猜忌;有的保守、固执、难于接受新事物;的有清高自大、文人相轻等等。从年龄特点来讲,老龄教师教龄长、经验丰富、桃李满天下,有强烈的职业自豪感,他们工作责任性强,干事一丝不苟。但容易产生固执已见,接受新事物不够敏锐,年老体衰,力不从心;中年教师身强力壮、精神充沛、工作勤奋、责任心强,具有一定经验,是学校教学工作中的骨干,在学生中有较高威信,但他们上有老、下有小,工作与家庭负担很重,整天忙于事务,疏于学习进修,对自己的经验往往缺乏认真思考、系统总结。青年教师朝气蓬勃,有热情,思想敏锐,接受新事物快,容易同学生打成一片。但他们思想感情不稳定,这山望到那山高,容易产生波动,处理问题有时欠周到、细致。如果我们的教师都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真正做到知已之不足,知人之所长,就会更多地发现别人的长处,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认识自己的不足,取人之长补已之短,既有利于搞好团结协作,又能尽快地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 二、严以律已,以诚待人 教师要做到善于与人团结协作,必须严以律已,以诚待人。严以律已指的是教师严格要求自己,言行一致,表里一致,对人要有宽广的胸怀。这是社会主义的人民教师忠诚积极、实事求是、光明磊落的崇高品德。教师不仅在学生面前要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为学生做出楷模。在教师群体里,在学校集体中也要严格要求自己,在家庭生活和公共生活领域中更要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处处为人师表。因为教师的工作作风、学习态度、劳动习惯、待人接物等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同事间也在无时无刻地进行评价,家长和家庭成员、社会成员们对教师的言行举止也在进时评价和议论。为此,要求教师做到严于律已。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教师也是普通人,也不可能十全十美。由此,教师在与人交往中常常会碰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或矛盾。这时特别要求教师要做到以诚待人,化干戈为玉帛,变"敌人"为朋友;以谅解、宽容的态度,多为别人着想,以心换心、换位考虑,笃信一个"诚"字,开诚布公,以诚相见,以诚立身,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以诚待人。 三、相互帮助通力合作 相互帮助,通力合作是从教师之间相互关系角度提出的要求,是团结协作这一总要求的中心一环。我国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倡导:"教师之间要团结无间,相互配合"。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教师集体的统一是最有决定性的一个事情。就是最年轻、最没有经验的,如果在统一的、精诚团结的集体里,有很好的有才能的领导者来领导,那么跟任何一个与教师集体分道扬镳的有经验,有才能的教师比较起来,也要做出更多的事情来。"教师们为了搞好教育和教学工作,应该做到相互尊重,密切配合,互相帮助,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要提倡同行相亲,同行相助,追求教育教学的整体效果,在集体奋斗的成功中实现个人的价值。要反对"同行是冤家"、"教会了徒弟,饿死了师傅"和"文人相轻"的错误观念,反对有些教师把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当成私有财产,对其他教师搞资料封锁、搞专题保密、自私保守、固步自封的不良倾向。 四、学习先进共同提高 我们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要想做好教师,最好是和好教师做朋友"徐特立同志也指出:"虚心学习人家的长处,应该是我们学习的基本态度。"教师群体中优秀教师、模范班主任和先进工作者,是教师的光荣和骄傲,是他们用辛勤的汗水和劳动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探索,做出的成绩,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的劳动态度和宝贵的经验,将这些精神财富发扬光大,使之成为集体的共同财富。这既是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也是教师提高自身素质的有效途径。我们不仅要学习他们的教学经验、工作方法,而且要学习他们的教育经验和优秀品质。所有的教师都应该"见贤思齐",虚心诚恳的向他们学习。当然,优秀教师也不是完人,也有不足和缺点,自己应向一般教师学习,学习他们的长处和闪光点,一般教师也应该诚恳地指出优秀、先进教师的不足和缺点,使他们更优秀。先进、优秀的教师更要严格要求自己,广泛团结同事,虚心学习大家的优点和长处,牢记"当他自己刚刚发光的时候,就应当使人也发光。如果不使人发光,他自己也会熄灭的。"学校群体中,还有不同学科的教师,不同年龄的教师,领导、管理和后勤工作人员,教师要做到见先进就学,见后进就帮,大家互相学习,相互帮助,共同提高,这是做好团结协作的重要基础。
第三节 团结协作的要求 当我们认识和明确了团结协作的意义和方法后,最后要求教师牢记团结协作这一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 一、相互激励公平竞争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合作与竞争是社会发展中普遍存在的两种基本的相互作用的形式,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两个主要动力机制。二者总是相伴相随,但又体现着各自不同的社会功能。一个集体的团结合作是事业兴旺发达的标志和可靠保证,没有合作,任何集体都不可能形成合力并得以有序发展;公平竞争则是所有事业发展进步的一种促进力量,没有竞争,事物的发展就不可能获得更大的活力,就难有更大超越。可见,合作与竞争是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二者相互协调,才能促进事物的健康快速发展。由此,在我们学校工作中,教师群体里,既不能没有团结合作,也不能没有公平竞争。更何况当今时代,市场经济的大潮已经席卷到中华大地的每一个角落,学校也不是世外桃源,竞争作为市场经济的最基本的动力机制,也必将给校园和全体教师产生深刻的影响。教师在做好团结协作规范要求的过程中,必须努力培养自己的竞争意识,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拿出敢为天下先,争当第一流人才的气魄,敢于竞争,乐于进取,只有这样,大家才能实现团结协作的要求。否则,你不竞争,别人在竞争,在前进,你又产生了嫉忌之心,怎么能搞好团结协作呢? 二、关心集体忠于职守 教师作为一所学校的成员,他的劳动是学校集体劳动的一部分,每位教师首先要关心集体、热爱集体。良好的学校和教师集体能使教师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这是保证学校完成教育任务的重要条件,也是教师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重要保障。在这样的集体里,教师之间相互关心、互相帮助、团结协作、公平竞争,就有利于每个成员业务能力的培养,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更有利于每个教师的身心愉快健康。然而,良好集体的形成,离不开每个教师的心齐和努力,它就像一盆燃烧的炭火,只有每一块炭都燃烧发热,才能温暖自己,也温暖着别人。反之,大家都不关心集体,为集体出力,这盆炭火就会熄灭,谁也得不到温暖。为此,我们每个教师都要做到热爱集体、关心集体,用真情和行动去凝聚这个集体。关心集体,从我做起,每个教师都要用实际行动,忠于职守,为集体作贡献,才能达到团结协作的要求。 三、珍惜情谊利莫当头 道德的基本问题是利益问题。珍惜情谊,利莫当头。这并不是要求教师不要利益,而是要求教师应该正确地对待工作、生活和与同事们交往中的利益问题。必须承认,现阶段,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是不够富裕,大多数教师的工作条件、生活条件不太优裕,广大中青年教师,特别是边远、贫困地区的教师的工作条件还亟待改善,没有理由不考虑物质利益。尽管如此,作为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在与同事的协作交往中,如果仅仅只强调物质利益,开口要钱,闭口言利,事事"利"当头,看不到这个集体当中还有很多比金钱更宝贵的东西,还有很多是金钱买不到的东西,这就是人与人的情谊和每个人做人的人格和尊严。个别教师曾受拜金主义人生观的影响,为集体做一点工作就要谈价钱,给同事一点帮助就要回报,有的还说:"有钱有利可以团结协作,没钱没利请别烦我,这种见利忘义的思想和行为显然是与自己的职业极不相称。这样,不仅有损同事情谊,更有损教师的人格形象。
第十三章 尊重家长
课时安排:2学时 教师和学生家长有着共同的目标和任务,教师要想出色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必须与家长加强联系和沟通,联系和沟通的前提条件就是要尊重家长。由此,尊重家长是我们教师职业道德的又一重要准绳。
第一节 尊重家长的必要性及其道德意义 教师从教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来自于各个家庭。教师与学生家长的关系如何?直接关系着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着教师教书育人的质量,关系着"四有"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一、教师尊重家长的必要性 青少年学生处于学知识、懂道理、学习做人的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最直接、最重的教育,必须将二者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教育人,培育人才的目标。为此,作为学校教育的承担者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尊重家长的必要性。 (一)共同的教育目标需要教师尊重家长 人的自然本性表现得父母天性喜爱自己的孩子,对下一辈都寄于莫大的期望,有的"望子成龙",有的"望女成凤",都希望一代更比一代强。为此,家长们将自已的孩子送到学校,希望和要求教师将孩子培养成人,塑造成才。教师接受了党和人民(包括家长)的委托,把孩子们培养成人,培育成才。这个共同的目标,特别需要教师和家长在教育过程中相互尊重、相互支持、互相联系、互相沟通。因为家长最了解自己孩子的个性、爱好和学习的要求,教师最熟悉学生在校的学习、思想、品德表现。当二者相互配合、高度一致时,就会达到互通互融,形成合力。有了这个教育合力,就能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否则,教师只凭自己对学生的印象和方法,家长将孩子交给了学校后不管不问,就不可能形成教育合力,更不可能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家庭教育的作用需要教师尊重家长 家庭教育,是一种永恒的社会现象。从家庭产生之日起,家庭成员的老一代就担负着抚养和教育新一代的任务,这是家庭的重要职能,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之一。现代科学证明:影响一个人发展的因素有三个,这就是遗传、环境和教育。家庭中父母的遗传、祖辈的遗传以及家庭环境、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的作用,首先体现在它的早期性上。一个人从母体生出来,就进入家庭这所特殊的"学校",父母、长辈就是他的第一任教师。孩子们的模仿能力、感受刺激的能力和记忆能力相当强,父母成了他们的第一个模仿对象,而且他们记忆深刻,经久不忘。这个早期教育的质量会给一个人的发展打下了重要的基础。一个人从小学到中学,以至成年以后,都还会接受家庭和父母的影响,家庭教育具有连续性。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可见,早期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思想、品德、兴趣、爱好、以及各种能力的培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三)教师的因材施教需要与家长配合 自古以来的教育家们,都很重视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教书是一门艺术,育人需要更高技巧。这就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或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中,要做到有的放矢、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教师对学生的培育要做到"有的",就必须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兴趣爱好,把握好学生的思想、学习脉博,就必须经常与家长联系和沟通,准确全面地掌握形成学生的思想、性格、行为、习惯等方面的情况,就必须经常与家长沟通,认真听取家长的介绍和建议。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才能取得教书育人的良好效应。 二、教师尊重家长的道德意义 教师要经常保持与家长的沟通与联系,做到尊重家长,就必须明确其道德意义。 (一)教师尊重家长,体现了社会地位的平等 教师与学生家长的关系,在私有制社会是不平等的。新中国建立后,党和政府把教师作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在社会中享有主人翁地位,无论是教师,还是各个不同政治地位和经济状况的学生家长,大家的社会地位是平等的。只有社会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教师尊重家长,家长尊重教师,这是社会主义社会成员中的友好、平等的人与人关系。 然而,有个别教师缺乏正确的认识,与家长沟通时缺乏尊重的态度,把家长也当上调皮的学生进行训斥、甚至体罚、指责,也有极个别家长缺乏正确、积极的态度,将教育孩子的责任全部推给教师,甚至与教师发生争吵、殴打,这些问题,错在家长身上,教师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教师尊重家长,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条件 学校和家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学校教师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和一定的培养目标,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职业技能和社会行为规范,对青少年的智慧和身心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家庭中的父母长辈每日每时对自己的子女施加着影响和教育,起着奠基作用。父母既是家庭生活的组织者,又是家庭伦理环境和智力环境的主要创造者,还是孩子们的首任教师。良好的家风对子女是一种无声的教育起着长期而深远的潜移默化作用和影响作用。学校要将学生培养成德、智、德、美、劳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这正是家长的心愿和希望。由此,教师必须以尊重家长为前提,相互联系,相互沟通,相互配合,就可以顺利达到培养人才的目标。 (三)教师尊重家长,有利于教书育人工作顺利的开展 教师是连接学校和家庭的桥梁和纽带,是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合力的关键人,在教师与家长的联系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起着主导作用。教师尊重家长,经常主动地与家长沟通和交流学生的学习、思想、生活、等各方面的情况,从而对学生作出正确、客观了解、分析和评价,施以有的放矢,对症下药的教育。同时,教师和家长双方相互尊重、携手合作、齐心协力,共同为学生的学习、成长营造良好和谐的氛围和环境。加之,教师和家长间由于职业不同、生活阅历、工作经验、知识水平、道德觉悟等方面的差异,通过相互交往,相互沟通,可以形成互助互补的关系。这一切都有利于教师教书育人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二节 教师尊重家长的方式方法 教师与家长虽然都有共同的目标和愿望,但两者之间由于思维方式、教育方法等存在一些分歧和矛盾,也会产生一些隔阂或误会。为此,教师光有尊重家长的态度和愿望是不够的,还必须学会科学的、有效的方式和方法,才能做好尊重家长这一规范要求。 一、主动联系及时沟通 教师是专门的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承担着主要责任,因而在与家长的相互关系之中应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同家长进行联系和沟通。所谓联系就是彼此接上关系;所谓沟通,从表面上看,是沟通学生在校和在家里的行为表现,以及在此基础上双方沟通看法,沟通对学生发展趋势的估计,沟通双方准备采取和应该采取的态度和对策;从深层次上看,是沟通对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理解,沟通对学生进行教育规律的认识,沟通彼此身负教育的责任、方法和结果的体会。家长看着自己的孩子长大,最了解自家孩子的性格、习惯、品德、兴趣爱好和心理特征,对孩子细致深入的程度比教师要深刻,教师面对一个班或多个班的学生,纵然教师在学生身上花费了很多精力和心血,不可能似家长那样对每个学生做到深入和细致,由此,教师与家长主动联系、及时沟通,更利于对学生的培养和引导。 由于教师与家长职业不同,教师受过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方法等专门的学习和训练,熟知教育规律,在教育学生方面有一套科学而成熟的方法。不少家长缺乏这些基本理论和知识,要么对孩子进行溺爱或宠爱,放任自由,物质刺激。要么对孩子进行打骂。这就更需要教师与家长间加强联系和沟通,使双方沿着科学的途径和方法来教育学生,达到理想的目标。 二、听取建议积极配合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天下所有父母的心愿,每个家长都对自己的孩子寄厚望,这些期望都是具体的,但又各不相同。有的盼望孩子将来当大官,有的期望孩子将来发大财,还有的想把孩子培养成对人类、对社会有用的人。由此,教师首先要了解家长们的愿望,然后进行正确、科学的引导。支持家长对孩子正确的期望,赢得家长的信任,找到教育学生的结合点。 教育人,培育人是一门十分艰巨复杂的工作。任何教师,无论他有多么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深厚的理论修养,都不可能把所有的教书育人工作做得十全十美。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民族素质的提高,不少家长针对自己孩子的特点,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教育和培养,出现了好多"少年天才"、"少年作家",还有不少家长在长期对子女关怀和教育中积累了许多有针对性的、行之有效的教育经验和方法,都值得教师来借鉴和吸取。正如一位成功的教育工作者在回顾自己的教育生涯时写到的:"我是孩子们的老师而孩子们的家长是我的老师,是家长对孩子的爱升华了我的教师责任感,是家长们的摸索和积累为我找到了引导孩子们健康成长的成功捷径。"可知,教师听取家长的建议该有多么大的作用。 能听取建议,就能做好积极配合的工作,不仅是教师听取家长的建议,家长同样应听取教师的建议,相互启迪,相互沟通,就能实现良好的育人效果。 三、平等待人尊重而不迁就 教师与家长的关系在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学龄段有着不同的要求。小学阶段的教师与家长特别要加强联系。因为孩子们的似一张白纸,学习是启蒙,思想是朦胧,但这一学龄阶段是孩子们的奠基阶段,需要教师与家长紧密配合,采用科学、优良的教育方法,让株株幼苗健康成长。中学阶段是孩子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知识、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和家长都处于重任在肩的时刻。不管教师的工作再忙,家长的地位再高,都要做到相互尊重、主动联系、沟通孩子们的情况。无论是教师做得好,还是家长做错了,都应开诚布公、实事求是,正确的方法和育人经验要肯定和发扬,不足的、甚至错误的东西要坦诚指出,互相沟通,不能迁就不良的、错误的做法,以致学生受损、受害。 四、宣传教育科学改进教育方法 育人要讲科学,要有科学理论作指导,运用科学方法来施教。无论是大中小学或幼儿教师,都学习和经过了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理论与训练,熟知教育规律,在教育学生方面都有一套科学的方法。不少教师在从教实践中还在不断地研究和探索新的教育规律和育人方法。家长们由于成天各忙自己的事业,回到家里又忙于生活和休闲,对教育规律和育人方法缺乏研究和学习。如有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像鲁迅先生写的那样:"教孩子大抵只有两种方法:其一是任其跋扈,一点也不管,骂人固可,打人亦无不可,在门内或门前是暴君霸王,但到外面,便如失了网的蜘蛛一般,立刻毫无能力。其二是终日以冷遇和呵斥,甚至打扑,使他畏葸退缩,仿佛一个奴才,一个傀儡,然而父母却美其名曰:听话。自以为是教育的成功,待放到外面来,则如暂出樊笼的小禽,他决不会飞,也不会跳跃。"这段话生动形象地抨击了那些不懂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的家长。由此,教师要尊重家长,首先要向家长们宣传教育科学,指导教育方法,帮助家长明确教育目的,掌握教育规律,运用教育方法,从而提高教育水平和成效。首先,要帮助家长更新教育观念,要摒弃那种"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等错误的传统观念,要从多关心、多了解、多帮助、多鼓励的角度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其二,教师要帮助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要注重从点滴做起,坚持持之以恒。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是一个长期的、细致的、复杂的过程,不能说起来重视,做起来忽视,考前不闻不问,考后忙着查分,孩子不及格不是挨揍,就是挨训。应该每天每日地关心孩子的学习,从细微处入手,从点滴小事做起,及时了解、帮助孩子解决学习、生活上的一些具体困难。特别是当孩子遇到了失败和挫折的时候,更应该以满腔热忱地爱去温暖孩子的心灵,帮助孩子渡过难关。其三,要选择好时机,把握好分寸。对孩子不闻不问是错误的,但整天唠叨个没完没了,也难以产生积极的效果,应该选择好教育的时机,比如当孩子考试得了高分得意忘形时,这时,家长一方面要肯定孩子的努力,要给予表扬和鼓励,另一方面要帮助孩子戒骄戒躁,以巩固成绩,争取更大的进步。当孩子遭到失败心灰意冷时,应该帮助孩子分析失败的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看到自身的潜力,树立学习的信心。
第三节 新时期教师尊重家长的要求 时代在进步,教育在发展,教师职业道德也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特别是当今社会的社会风气、教育对象、家长群体都发生了鲜明的变化,都呈现了新的特点。因此,教师尊重家长,无论是动机、内容、还是联系沟通的方式、方法、内容都有许多新的要求。 一、尊重家长,树立家长的威信 随着时代的进步,中国亿万家庭的封建传统观念巳日益淡化,新型的、民主的家庭气氛和父母子女关系还在形成,这为广大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了很好的家庭环境。但随孩子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特别是特保儿的意识膨胀,孩子对父母的教诲听不进或当作"耳边风",甚至跟家长瞪眼、闹别扭,产生对立情绪,这种情形使很多家长感到家庭教育力不从心。 鉴于这种情况,教师首先要带头尊重家长,倾听家长的意见,树立家长的威信。教师千万不能以自己的特殊地位,对家长以教训的口气或指责的态度,表现得盛气凌人,粗暴无礼,损伤家长的人格和尊严。教师在与家长相互交往的过程中,需要有高度的教育机智,善于察言观色、掌握分寸,还应对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多作正面的肯定;不能在家长会上或班集体中指名道姓地责备他们的子女或学生家长,使学生或家长感到羞辱或难堪;有些学生的错误尽管与家长有关,但也不能随意批评;造成教师与家长的感情对立,不利于调动家长的积极性。 教师不仅要做到自己尊重家长,还要教育和引导学生尊重家长。学生来自于不同的家庭,家长各有自己的职业和不同的思想、文化、道德素质,教师一方面要善于发现和肯定家长的优秀品质,同时要教育和引导学生认识和学习父母的闪光点和有益的东西。这样,教师不仅在学生面前提高了家长的威信,同时也提高了自己在家长心目中的威信。 二、各负其责,莫把家长当"助教"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家长的关系是一种主辅关系。孩子进入学校,教师承担着主要的教书育人重任。教师应主动地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主动争取家长的配合。这种关系不能把家长当作老师的助教,随意给家长提要求、布置各种任务。如要家长每天检查孩子的作业、督促孩子背课文、背公式、批改作业、辅导孩子写作文、日记等,项项都十分具体,处处要家长签字,弄得家长筋疲力尽。还有一些调皮学生的家长更是苦不堪言。教师不能推卸自己的主要职责,不能搞"金蝉脱壳",转移矛盾,这样的结果就会使家长远离教师。 三、端正交往动机,对待家长一视同仁 交往动机是推动个人参与交往活动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每个人的交往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并指向一定的目标。尽管个人交往动机是一个由多种条件制约和影响的复杂心理构成,但目标引力常常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教师与家长的交往的目标是为社会为人民培育人才,交往的核心是学生,交往的内容是围绕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品德等等。不能有其它一些不良动机。如有的教师接受一个新班时,第一件事便是造花名册,将学生家长及学生的叔姑等亲朋好友的工作单位、职务、联系办法等一一登记在册,关键时刻,就向家长提出各种要求,小至买紧俏物资、便宜货、用用汽车,大至要求家长帮助解决亲属子女入学、招干、工作调动等等。从而使这样的交往失去了正确的方向和内容,给学生带来不良的影响,也导致的教师对有用的家长要热情、尊重、联系多些,对学生偏心些。对一些用处不大的家长就疏远一些,这样就会影响教师形象,降低教师的威信。为此,教师对学生家长不能怀有其它不良的动机,要一视同仁地对待家长,特别是对那些有困难或单亲家庭的家长,更要有同情心,给予更多的尊重和关心。
第十四章 廉洁从教
课时安排:2学时 清廉纯洁历来是为官为仕者的重要道德规范,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终身为全国人民作为了廉洁自律的崇高示范。在反腐倡廉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培育人才的教师,更应牢记它的道德意义和道德要求。
第一节 廉洁从教及其道德意义 廉洁从教是《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第七个规范,它要求广大教师应具备高尚情操,发扬奉献精神,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不利用职权之便谋取私利。为此,我们必须首先明确它的涵义及为什么将它作为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规范。 一、廉洁从教的涵义及其必要性 (一)廉洁从教的涵义 所谓廉洁,包含着廉洁、廉正、廉仆、廉耻等内涵,它是奉公的基础,光明磊落的前提,又是一个人自律的保证,自尊的动力。《辞海》中解释为清廉、清白与贪污相对,并引王逸《楚辞.招魂》注:"不受回廉,不污回洁"。用通俗的话说,廉洁就是不收受不义之财,不贪占公物和他人之物,不受世俗丑行的污染。《晏子春秋》中写道:"廉者,政之本也"。《汉书》中写道:"吏不廉干,则治道衰"。中国共产党人一贯倡道廉洁奉公。毛泽东同志不仅在革命战争时期不搞特殊化,就是到了70年代,他还是穿着补了几十个补丁的睡衣,盖着补了又补的毛巾被;刘少奇同志始终严于律已,坚持艰苦朴素,外出公事有个著名的"四不准";朱德总司令坚持与民同甘共苦,从不允许大吃大喝办招待;陈云同志位高权重,但他始终把洁身自爱、清廉无私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董必武同志总是跟身边工作的人员约法三章;彭德同志始终反对搞特殊化;张闻天同志对拉关系,开门的庸俗作风,十分厌恶。如此典范,枚不胜举。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把廉政建设视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保证。将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廉洁看作是关系到人心的背向和改革开放的成败,关系到党和国家盛衰的大事。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更要懂得廉洁的含义,牢记要廉洁从教。所谓廉洁从教,是指教师在整个从教生涯中都要坚持行廉操法的原则,不贪学生及家长的钱物,不贪占公共和他人的钱物,不染社会上出现的一些贪、贿、欲等恶习,始终以清廉纯洁的道德品行为学生和世人作出表率。 这里我们特别要提醒教师的是,目前有极少数教师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不良风气的影响下,存在着以教谋私,以热衷予"有偿家教"现象,严重影响了人民教师的形象,社会舆论反映十分强烈,这个问题若解决不好,势必影响教育事业的发展,影响社会主义精神建设。 (二)廉洁从教的必要性 明确了廉洁从教的涵义后,我们就进步探讨廉洁从教为什么成为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规范?为此,讲一讲廉洁从教的必要性。 第一,因为廉洁是教师为师的人格前提。唐代文学家、教育家韩愈的名言是:"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他把"传道"作为教师的首要任务。而教师要通过传道来育人,自己必须首先修身养性,思想品德高尚为人,必须做到清廉、洁白,才能对学生言传身教。正如《礼记》中写的:"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只有这样,教师才具有为人师表的人格魅力,只有这样,"师道"才能确立,才能教人为真,为善,为美,才能使学生和社会中的人们敬而学之。 第二,廉洁是社会和人民对教师的新要求。由于教育是用人类积累起来的先进思想和知识、技术来教育后代,承传人类文明,延续和发展人类的历史文化。所以,人们在选择和确定教师时就特别慎重,一定要选择那些品德高尚、行为端正、学识渊博的人来当教师。也正是因为这些人选都是人群中的出类拔萃者,才能做到为人师表。但在私有制社会,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不高,没有贪、占、以教谋私的权利和机会。社会主义社会里,教师的社会地位大大提高,教师不仅是社会的主人,还是无产阶级中掌握知识的一部分,特别是当前我国处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已主义等腐朽的思想意识向教师进攻,处处向钱看,以教谋私现象在一些教师身上时而发生,个别教师时时处处总在考虑个人得失,有机会就贪、馋、占,总想刮学生的油水,占他人的便宜,丑行累累。这样的教师,即使学问再高,怎能对学生起师表作用呢?为此,党和人民用廉洁从教这一新的职业道德要求来规范教师的行为。 第三,廉洁是教师育人的品德基础。教师的教书育人的目的是为社会培育人才,教育和引导着广大青少年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向着各个阶级所要求的人才方向前进。历来的人才标准都包含了德、才两大方面的内容,各个社会的统治阶级都把"德"作为人才的首要标准。无产阶级将"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作为人才准则。"德"中基本问题就是利益问题,就是说,当个利益与他人利益、社会利益发生矛盾时,如何对待和处理呢?。当一个人廉洁奉公、大公无私、处处时时为他人利益、集体利益、社会利益时,他的道德品质必然是优秀和高尚;反之,一个人时时处处总是为个人的私利、贪、占集体和社会及他人的利益,其道德品质就会丑陋、卑劣。前者突出表现为廉洁。人民教师培育的"四有"新人就是一批廉洁奉公、一心为社会、一心为人民利益的接班人。教师的廉洁有利于培养学生无私奉献的品格。 二、新时期教师廉洁从教的意义 廉洁从教不仅是党和人民对教师的重要要求,也是教师从教的前提,在新的世纪,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廉洁从教有助于社会不正风气的匡正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时期,需要对内深化改革,对外扩大开放,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消极腐败现象,有些党政干部利用手中的权力搞政治腐败、经济腐败、道德腐败、生活腐败、通过贿赂、勒索、收买、贪污、裙带风和自行腐败等手段,千方百计地为自己捞名、捞利、捞权、捞钱、捞好处、捞享受,导致有的以权谋私、有的假公济私,有的非法占有、有的侵吞社会公共财富和他人财产;蜕化变质,不思进取,贪污腐化、挥霍浪费、行贿受贿、敲诈勒索、中饱私囊、大吃大喝等等,这些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正在影响和毒害着青少年人。教师如果率先垂范廉洁奉公的优良品行,不仅对学生进行言传,而且还以身示范,一方面教育青少年学生认识腐败之丑恶和危害性,另方面教育学生做一个清廉纯洁之士,为匡正社会中的消极腐败现象奠定人才基础。同时还以教师的廉洁形象来教育、影响、感化社会中的成员,使腐败不廉分子可耻,反腐倡廉有榜样。 (二)教师廉洁从教是清除教育系统内部不正之风的迫切需要。 市场经济、改革开放带来的负效应就是剥削阶级的利已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抬头,消极腐败现象滋生蔓延。教育战线并不处在真空中,这些消极腐败现象也必然会渗透到学校教育领域中来。这个过去的所谓"清水衙门"中的消极腐败现象虽然在程度上不如社会中的一些单位严重,但也比较普遍。如考试中的共同作弊,招生中的"人情网";有的学校乱收费;有的教师上课对学生放松,下课后要给学生补课、收费;有的单位利用职权垄断出版、发行大中小学生的教材、作业、学习参考、阅读书目;有的在学校基建中,责任人搞提成,要回扣,收贿赂;有的高校、中专学校乱办班、乱收费、乱发文凭等这些消极腐败现象与廉洁执教大大相悖。这些不仅需要广大教师洁身自爱,廉洁从教,更需要各级各类主管教育的政府官员们更要做到清正廉洁。因为教育领域是一个塑造人才、培育人才的阵地,这些"顶头"上司和以身立教者若不清正廉洁,怎么可能教育、塑造出廉洁奉公的人才呢?可见,教师廉洁从教是清除教育战线内部不正之风的需要。
第二节 廉洁从教的内容与要求 教育阵地已不是一片净土,社会上的一些消极腐败之风不时向学校和教师刮来,教师要做到廉洁从教,必须明确其内容和要求。 一、廉洁从教的内容 根据1997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和全国教育工会重新颁发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结合现阶段我国教师的实况,廉洁从教包含着以下几个主要内容: (一)坚持高尚情操 情操即情感操守,指人的坚定而高尚的道德情感和道德品质。在现实生活中,情感一般是指情感和操守的结合,即高尚的道德情感和道德品质的结合。在人类历史中,凡是那些同广大人民利益相符合,同社会进步相一致的情操,才是高尚的情操,它具有重大的精神价值,它是构成个人道德品质和精神世界的重要内容和因素。在今天,它也是社会义义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时是教师职业道德中的重要内容。 人民教师要坚持高尚的情操,这种情操是与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相一致的、为社会主义事业所要求的情感、气节、操守相统一。因为情操是一种复杂的精神现象,既包含了情感,又包含了理智;既涉及到善恶、美丑、是非观念,又涉及到意志力等心理素质。还包含着对同志、对人民、对集体、对社会主义事业的真诚的关心、爱护,对敌人、对丑恶的事物的憎恨;对革命真理和无产阶级教育事业的执著追求与英勇捍卫,对正义事业的积极支持;正确而鲜明的是非、美丑、善恶观念;健康的情趣与追求;坚定的革命立场,宁死不屈的气节;高尚的行为准则与人格理想;为革命事业而能忍辱负重、宽宏大度的博大胸怀;不畏艰难困苦、顽强拼搏的意志力与大无畏精神,等等。人民教师要坚持高尚情操,就应牢记它的内容,按照这些内容和要求来从事教书育人的事业。 (二)发挥奉献精神 教师从事的职业是一个造福人类、奉献人生的事业。教师要做好教书育人工作,没有白天、黑夜之分,没有假日、节日之闲;教师从教的地域广阔,不论是高山平地、海岛边疆,不论多么偏僻、多么艰苦,只要有学生的地方,那里就需要教师;教师要讲授好一门或数门学科的课程,必须付出全部的聪明才智和大量的时间,精力和心血。由此,人们把教师比"蜡烛",燃烧着自己,照亮别人;比作"人梯"和"铺路石子",让一批批、一代代接班人从自己的身上攀登到科学的顶峰。这就是我们教师的奉献精神。有了这种献身精神的教师,就不会斤斤计较个人得失,更不会贪图他人、集体和社会的钱物,具有战胜困难、顽强拼搏的意志力和大无畏精神。 由于我国还是世界上比较贫穷的国家之一,目前还处在办学条件比较艰苦、教师工资收入不高而到不了位的情况下,我们的教师若贪图钱财、贪图享受,做出了有违廉洁从教的丑行,这种教师便不会做好一名人民教师。为此,教师要牢记廉洁从教的准则,必须发挥"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的奉献精神。" 这种奉献精神首先表现在人民教师要热爱自己所从事的教书育人事业,只有倾注这种热爱事业、热爱学生的深情,才能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已主义思想意识的进攻和侵蚀;其二,表现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德上。因为我国正处在社会主的初级阶段,全国人民的根本任务,就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民主、富强、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而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是关键,教育是基础。人民教师只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教好书、育好人,又快又好又多地培养人才,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才能逐步实现。其三,教师应把自己的全部心血灌注在培养下一代上,用自己智慧的钥匙,为亿万青少年打开科学文化宝库的大门;用自己崇高的思想品德,去塑造亿万青少年美好的心灵。 (三)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 改革开放使中国产生了活力和朝气,我国的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人民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同时,由于国门打开,使得资本主义社会的污泥浊水、蚊子、苍蝇如泥沙混入。如资产阶级的损人利已、个人英雄主义、弄虚作假、虚伪、嫉妒、粗野、见利忘义以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已主义等等严重地腐蚀和影响着人们。以权谋私、以职谋私、吃喝嫖赌、玩蒙拐骗、短斤少两、以劣充优、拉帮结派、行贿受贿、等等不良风气严重地污染着青少年。 人民教师是为无产阶级培育"四有"新人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建设者。应自觉抵制这些不良的社会风气,在教书育人过程中应加强廉洁奉公道德意识的宣传,使广大青少年学生从小产生一种廉洁内约意识。这个意识包括:(1)廉洁意识--这是奉公的基础。廉洁的内涵是指不损公肥私,它的外延包括五层意思:一是莫贪婪,贪婪必堕落;二是莫伸手,伸手必被捉;三是莫同流,同流必合污;四是莫行贿,行贿必害人;五是莫侵占,侵占必惹祸。(2)廉正意识--是光明磊落的前提。廉正是指廉洁正直,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为他人,主持公道;为人民,卫其利益;为自己,洁身自好;对组织,忠诚老实;对公务,秉公办事;对亲友,不宠不庇;对歪风、敢批善斗。(3)廉仆意识--这是自律的保证。为官是公仆,姓廉名仆,地位高而廉,形象美而仆,廉在"先天下之忧而忧",美在"后天下之乐而乐"。保持人民公仆的本色,社会主义的品德、雷厉风行的作风,助人为乐的风格,廉洁奉公的风采。(4)廉耻意识--这是自尊的动力。廉耻是廉洁的自豪和失廉的耻辱感。知廉必行,知耻必止。只有培养出具有内约意识的廉洁人才,才能彻底纠正社会上的不良风气。 (四)不利用职权之便谋取私利 党和人民授于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这是党和人民对教师的重托,要求教师认真负责,尽心尽力地为社会、为民族培养出更高素质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职责,每位教师自从踏入教育岗位,从事教师职业,就会懂得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是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启蒙者,还是思想道德的引路人。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就是按照党和政府制定的计划,进行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施加思想道德的影响和教育,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这就是人民教师的职责。党和人民同时也授给了教师以下权利:如: 1.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 2.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 3.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 4.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 5.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设,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管理。 6.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 这些权利是法律规定,是我们应该牢记在心的。教师不能利用职责之便谋取私利。如假节日收取学生的礼品,利用家访要家长为自己办私事,找家长买便宜物品,利用补课收取费用,学生考了大学要家长设"谢师晏席",还有的千方百计地从学生身上刮油水,强迫学生买校服、图书、玩具及学习用品,等等,都是违背法律规定的,是利用职责在为自己谋取私利的不兼行为。 二、廉洁从教的要求 了解了廉洁从教的内容,更应牢记它的要求。 (一)坚守大义,不取非法之利 我们说的"义"是指合乎正义或公益的举措和行为。坚守大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的道德标准,是将祖国和人民的事业、利益和要求放在高于一切的具体行为。作为人之模范的人民教师,要做到廉洁从教,必须坚守大义,要坚守大义,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 第一,要树立明确的义利观。要以大义为先,私利居次,做到个人利益必须服从国家、人民和集体的利益。任何时候不能舍义取利。要鄙弃惟利是图、自私自利的行为。 第二,要抵挡住金钱名利的诱惑,坚持崇高的职业信念。教师处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面对一些人下海经商而发财致富成了大款,一些人靠投机冒险,偷税漏税,一夜之间成为暴发户,腰缠万贯;一些掌权者利用手中的权力为自己谋私,等等诱惑对我们教师是一个挑战和考验。为此,人民教师一定要擦亮眼睛,抵挡住金钱名利的诱惑。 第三,不取不义之财,非法之利,以廉洁从教的实际行动来实现大义。教师靠工资收入、靠自己的著书立说、发明创造来致富,这是劳动所得,符合道义的收入。但要警惕来自学生、家长的一些不义之财,若一时糊涂或贪心,必然是"吃人的口软,拿人的手短",在学生及家长面前,甚至在社会中失去了教师的光辉形象。 三、廉洁自律,不坠秽污俗沼之中 廉洁从教的形成,除了法规约束、执法监督等外在因素外,主要的还是靠广大教师自身进行约束,时时处处都自觉地保持清廉纯洁的作风,这是廉洁从教之最深厚的威力所在。只在这样,才能始终保持行廉品洁的风范,而不会陷入秽污俗沼之中。 第一,要努力培养自律的自觉性。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这样的规律: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廉洁从教的根本是教师的自觉自律。教师们通过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后,就有一种正确的义利观,就会尚廉尚洁,对贪占、物欲等丑行厌而恶之,避而远之。一旦廉洁的自觉性养成了,就能抗腐蚀、拒贿赂、远利诱、不为非利所动,不取不义之财。 第二,要不舍细小,持之以恒。教师要做到廉洁自律,必须从最细小的事做起,不取一点一滴的不义之财,不得一针一线的非法之利。靠平时细小廉洁行为的长年累月的积累而养成清廉纯洁的崇高品质。那种认为只要在大的方面坚持廉洁自守,小的方面可以忽略不计(如接受学生家长的烟酒,吃请等)的观点是错误的。因为贪大为污,贪小亦为污,只要是不义的、非法的,不论大小,皆为不洁。只有靠持之以久,持之以恒的坚持廉洁,才能在诱惑面前毫不动心。 第三,要明辨美丑,远离秽污俗沼。中国古训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师在树立了正确的义利观,知道了何为谦,何为贪;何为洁,何为污后,就能明是非,辩美丑,知道那些是污秽丑劣的,是教师不应取的,那些是清廉纯洁的,是教师应取的。教师生活在社会中,时刻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明确的是非观念,就能做到远离秽污俗沼,洁身自爱、自保。 (三)公正从教,以廉明维护教育公正。所谓公正从教,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要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要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能因学生性别、民族、智能差异、家庭状况、学生家长对自己的感情差别而采取不同的态度和情感模式。这是教师职业道德和教师法规对教师的重要要求,它体现的是现代教育的公平性和公正性。教师要做到公正从教,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努力。 第一,始终保持清廉品格,奠定公正从教的品格基础。清廉是公正的前提,只有做到清廉,才能真正为人民服务,成为人民信赖和尊重的好教师。只有做到了清廉,才能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关怀学生的成长和进步,成为学生们崇敬的好园丁。 第二,要具有正确的教育心理,奠定公正从教的心理基础。教师的每一个教学教育行为都是受心理支配的。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心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社会的、家庭的、自身的、每一个偶发因素都可能影响教师的心理,使行为偏离正常轨道。如有些教师常发生一些心理疾病,往往无故对学生发泄,甚至残酷地体罚学生。这时,教师的公正形象就被教师不正常的心理给毁了。教师要做到公正从教,必须加强教育心理学的学习和修养,做到在何种心理压力和挫折情况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都要保持平静心态、冷静作风、从容姿态。 第三,要具有正确的教育情感,奠定公正从教的感情基础。情感是与心理密切联系的,一定的情感是一定心理活动的产物。教师的情感模式直接影响着教师的言行,影响公正从教的实现。情感模式不正确,就会使教师的情感发生扭曲,其结果必然是不能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比如,有的教师只喜欢学习好、守纪律的学生,不喜欢学习成绩差、小调皮的学生;有的教师只喜欢长得漂亮、穿戴美观的学生,不喜欢身有残疾,穿戴一般的学生;有的教师只喜欢家长是官或当老板,有钱、有权的学生,不喜欢父母是普通老百姓,对教师无利可沾的学生。由于情感的偏移和扭曲,教育公正性也就不存在。为此,教师应加强职业道德和心理学理论的学习和修养,不断端正和提高自身的教育情感,才能达到廉洁从教的要求。
第十五章 为人师表
课时安排:4学时 教师职业的出现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标志。"师者,人之模范也",是古今中外的人们对教师的概定。当代教育家叶圣陶高度概括了:"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德国著名教育家弟斯多惠强调,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最直观的最有效益的模范,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由此,为人师表这一规范就成为教师职业道德区别于其他职业道德的显著标志。
第一节 为人师表及其特征 教师是以言传和身教的方式来塑造人才。特别是中小学生和幼儿园的孩子们,他们不仅学习教师传授的知识和技能,还在学习和模仿教师声调、走路乃至穿着及其各种动作。这说明为人师表的重要作用。 一、为人师表的涵义 所谓为人师表是指教师要在各方面都应该成为学生和社会上人们效法的表率、榜样和楷模。 这一涵义是由教师的工作对象决定的。教师从教的对象是青少年学生,青少年的特点是好学习、爱模仿、思想敏捷、精力充沛、求知欲强、有好奇心、可塑性大。特别是从幼儿园到中小学生,他们都具有"向师性",都有尊重、崇敬教师,乐意接受教师教导的自然倾向,他们善于模仿教师的言行,教师的一言一行,他们看在眼里,记在心头,学在行动上。正如康克清同志在纪念第一个教师节发表的《为教师讴歌》文章中写道:"我曾多次听到,小学生在某一问题上与父母发生争执时,他会理直气壮地说:'这是老师说的'。言下之意,老师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很多中学生崇敬自己的老师,一切都以老师为表率,就是已经走上了工作岗位的同志,一谈起自己的老师,往往也会肃然起敬,感激之情油然而生。有些事业上很有成绩的专家、学者,每当谈起自己成长的过程,总是念念不忘老师的功绩。教师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对象,特别是在课堂上,学生对教师耳听目视,聚精会神地听从教师的教诲,老师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深深铭刻在学生的脑海中,教师的言行、举止、仪表都在为学生做表率、起示范作用。 这一涵义是由教师的劳动任务决定的。教师的劳动任务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塑造学生的思想品德,把学生培养成为各个社会、各个阶级所需要的人才。简单地说,就是教书育人。在其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一方面用自己的知识和才能来教育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要以自己高尚的思想品德和行为教育和影响学生,让学生在耳濡目染、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接受教育,懂得做人的道理,学会做人。教师的思想、品德、言行、习惯是作用于学生的不可缺少的教育手段。正如俄国著名教育家鸟申斯基说的:"没有教育者个人对受教育者的直接影响,就不可能有深入性格的真正教育。只有个性才能影响个性的发展和定型,只有性格才能养成性格。"教师的这一工作重任要求教师必须为人师表。 这一涵义是由教师从教的自身要求决定。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的名言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这段话当时虽针对掌权的政治官吏们,对于我们的教师也很恰如其氛。无数教育实践证明:一个教师时时处处为人师表,他的思想品德必然高尚,知识技能必然精湛,语言姿态必然优美、举止仪表必然端庄,在学生中必然享有崇高的威信。教师的威信是他对学生进行教育和教学工作的重要条件,"为人师表是无声的教员,无声的身教往往胜于有声的言教,教师的威信越高,其教育、教学效果就越好。因为学生对教师尊重的唯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和"才",教师的思想品德、知识才能、言行举止在不知不觉中被学生观察着、琢磨着和模仿着。有威信的教师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心悦诚服的教育作用。教师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举止是强有力的教育因素,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优秀品质。教师要承担好教书育人的工作,必须成为学生的表率。 为人师表包含着丰富的涵义,它是古今中外教育家们反复倡导和概括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孔子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孟子的"教者必以正";荀子的"以身为仪";扬雄的:师者,人之模范也;王夫之的:"身先作范";叶圣陶的:"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昆体良认为,教师应该处处给自己的学生做模范、做榜样,是"公认有学问的人";洛克认为教师的榜样示范所起到的吸引导止儿童去模仿的力量,比任何说教的作用都大而深刻;卢梭要求教师是一个道德卓越的人,应该受过良好教育,有睿知,是学生的楷模;苏霍姆林斯基要求教师要从各方面做学生的榜样;弟斯多惠强调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直观的最有效益的模范,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 二、为人师表的特征 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道德区别于其他职业道德的显著标志,是对教师的特殊规范,它有自己独具的特征。 (一)为人师表具有鲜明的示范性 教师在从教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思想和品德、知识和才能、情感和意志为学生做出示范,如语言上的文明、礼貌、准确、生动、幽默、风趣,仪表上的整洁、端庄,行为举止上的有度,使学生由敬佩到效仿。因为正在成长的青少年,随时随地都用自己那双敏感的眼睛和幼嫩的心灵观察着教师的一言一行、一颦一足,自觉和不自觉地学习和模仿教师的言行。教师就是通过这种每时、每日的言传身教,使学生耳濡目染,逐渐地学到丰富、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良好的思想品质、高尚的道德情操、多种兴趣爱好等。教师的这种为人师表的示范作用,在培育和塑造青少年中是其它方面难以代替的。 (二)为人师表具有突出的严谨性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必须时时处处、事事要为学生、为社会上的人们做出表率,树立榜样。同时也在每时每刻每件事中的言行举止、行为表现受到学生和社会成员的监督。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在课堂上、学校里的一切言行举止要严格和谨慎,而且要在家庭中、社会上为人们做榜样;不仅在语言、仪表上做模范,而且要在思想、行动中做表率;不仅在工作态度、学习精神上为学生和他人做楷模,还要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生活修养等方面率先垂范。可见,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深深体现了它的严谨性。若稍一放松,就会对学生造成不良影响,社会上的人们就会谴责你"不象一位教师"。这样的教师就会败坏整个教师的美好形象和声誉。 (三)为人师表具有重要的激励性 为人师表这一师德规范首先激励教师用自己的行为、举止、仪表、语言为学生和他人做榜样,为此,必须加强学习;迅速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严于律已,时时处处要规范自己的行为;宽于待人,多关心别人,帮助别人;作风正派,乐于助人,注重身教。由于教师的示范、榜样作用,同时,激励和引导学生学习教师高尚的品德和情操,学习教师优秀的待人处事的方法和技巧,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教师的表率作用还可以激励社会中的人们,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学习教师的优良品格,建立人与人的和谐友好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四)为人师表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 为人师表不是口中教条、空中楼阁,而是教师切实可行的言行举止。它不仅渗透到教师日常的从教活动中,而且渗透进教师的爱情婚姻家庭生活中,渗透到教师所活动的公共生活领域中,都要以教师的语言、行为、仪表举止来以身示范。如人民教师作为共产主义思想的传播者,首先应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共产主义信仰,树立科学远大的革命理想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立场、观点、言行上以身示范;人民教师作为共产主义思想品德的塑造者,首先自己必须具备热爱劳动、关心集体、遵纪守法、忠诚老实、勇敢坚定等一系列高贵品质,才能以德教人,以德育人;教师作为人民教育事业辛勤的园丁,必须认真钻研业务,认真备课、讲课,发扬教学民主,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教师要培养学生懂礼貌、讲文明的行为和习惯,自身必须做到尊重他人,关心他人,语言文明,待人以礼,仪表端庄,举止有度。
第二节 人为师表的基本内容 懂得了为人师表的涵义和特点,这里再来讲一讲为人师表包含着哪些内容,依据教育部和全国教育工会颁发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人师表包含着教师要模范遵守社会公德、衣着整洁得体,语言规范健康,举止文明礼貌,严于律已,作风正派,以身作则,注重身教。上述内容,可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教师的行为示范 (一)教师行示范的含义 行为是指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面的的活动。教师行为是教师一切行为活动的统称,是每个教师心灵的轨迹,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中必须遵循的教育指导思想和进行教育活动的基本准则,这是国家为教师规定的教育原则、教育规则、言行标准、职业修养和各项纪律。它要求每一个教师都必须认真对待、严格遵守。教师是学生和社会中人们的表率,受其思想支配的外在表现是方方面面,如在思想、政治、教学、育人、语言、仪表、行为、举止、人际关系等等都要做到以身立教,以身示范。 (二)教师行为示范的作用 教师在传授知识、塑造品德、培育人才的教育活动中,必须规范自己的行为,才可以保证教师与学生、与同事、与领导、与学生家长、与社会中的人们形成一定的和谐关系,从而意识到自己肩负的历史重任和社会责任,进而热爱教育事业,产生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忠于职守,热爱学生,尊重家长,团结同事,服从领导,配合社会,正确处理教育活动中的各种关系,使教育过程得到和谐顺利发展,出色完成教育任务。所以说,教师的行为示范既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有力措施,又是提高教育教学效果的有效举措,还是培养"四有"新人的重要基础。 (三)教师行为示范的内容 教师的行为示范是指政治行为示范、思想行为示范、教育行为示范、道德行为示范、业务行为示范和日常生活的行为示范。教师的政治行为是教师政治行为表现的统称,包括教师的政治态度、政治觉悟、政治品质、政治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其核心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遵纪守法、服从政令、服从组织、服从领导,做好学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者和传播者。教师的思想行为就是指在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影响下的各种自觉的能动活动,即教师在从教活动中和待人接物中的态度、情感、意志的控制、引导、调节等活动中的行为。包括教师个人的理想、生活信念、道德规范、政治觉语、个人利益等。党中央多次强调:要用有理想的人来培养理想,有道德的人来培养道德,有觉悟的人来提高觉悟。教师思想行为的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牢记这个核心,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服务,为社会服务。教师的教育行为是指教师要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诲人不倦,勇于创新,刻苦钻研,不断提高教书育人的质量和水平。教师的日常生活行为包括教师的言谈、举止、仪表、文明、礼貌等等。 二、教师的语言示范 (一)教师语言示范的含义 语言是人们思维和交流思想的工具,是思想的外壳。语言可分为三类:一类是书面语言;另一类是口头语言;第三类是身态语言。教师的语言是教师进行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媒介,是教师劳动的特殊手段和工具。规范教师的语言是语言示范的前提,也是为人师表的重要内容。 教师的语言示范就是教师要用优美动听、抑扬顿挫、准确明白、生动文雅、和气、礼貌的语言来为学生做出榜样。准确就是发音要正确,合乎语法,辞达意明;明白就是说话精炼,通俗易懂;生动就是说话有趣味,富有启发和感召力;文雅就是不要粗方秽语,讽刺挖苦,做到文静雅致;和气就是对人说话要面带发自内心的真诚微笑,亲切暧人;礼貌就是要尊重人,称谓人,主动与人打招呼,多用敬语和尊称,对同辈人要用"您"。只有这样的语言示范,才能做到话语声声,情感动人;话语侃侃,亲切暖心,能够驱散学生心胸的阴霾,点然学生头脑中智慧的明灯,启开学生心灵内室的金锁。 (二)教师语言示范的作用 美国心理学家塞门斯指出:"在教师的许多特征中,语调占着一个重要的地位。从根本上讲,语调并不是教师的技能和设备中一个重要部分,但是,一种不好听或低沉的语调很可能阻碍教学事业的成功。"可见,教师的语言是教师课堂教学最重要的工具,是教书育人的重要媒介,是教书育人信息的载体,是教师完成任务的主要工具。它是教师从教学的基本功和必要素养,是教学艺术中的一个基本的和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不论是对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还是对学生开设第二课堂的活动,都离不开语言的作用。教师与学生促膝谈心、进行家访,都不能没有语言这一重要载体和有力手段。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教师的语言修养良好,就会使教学艺术锦上添花,更上一层楼,教师良好的语言艺术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教师与人际交往,更需要语言来沟通和交流。为此,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必须在一切教育、教学过程中应用最完美的语言去启迪、影响、感染学生的心灵世界,用最完美的语言去开拓学生的视野。 (三)教师语言示范的要求 教师无论是课上课下,校内校外,都要充分展示语言示范,并以此更充分体现为人师表。由此要牢记语言示范中的几个要求:一是与人交往首先要有称呼,称呼反映了人们之间的关系,反映着一个人的修养,也影响着社会风尚。称呼主要是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彼此的称谓语。对父母、亲朋要称呼,对学生、家长更要有称呼。二是要使用礼貌用语,既能使自己敞开美好的心灵,给对方以亲切感;又能增进双方的了解和感情,使双方都留下一个美好的印象。三是多用敬词、谦词和尊称,牢记礼貌、亲切、得体的原则。把握关系的亲疏,认请身份的长幼上下,符合角色变化,切合对方期待心理和活动场景。四是赞美别人要出自真诚、明确具体、选准时机、注重场合,不要言过其实、含沙射影、讽刺挖苦。五是安慰别人要有同情心,耐心听取别人的倾诉。六是拒绝别人要用无效回答、移花接木、透导反问、先扬后抑等方法,不要冷冰冰、硬梆梆简单拒绝。教师记住和实践了这些要求,才能更好地体现出为人师表的良好形象。 三、教师的衣着、仪表示范 教师是学生效法的楷模,是学生直观的、活生生的榜样,必须在衣着和仪表方面做好示范。 (一)教师的衣着示范 人们对一个人的第一印象往往来自他的服装。着装是一门艺术,是一种给人以视错觉的造型艺术。合适的着装会使人显得年轻、精神、富有朝气。不少学生善于模仿教师的着装,如有的教师爱穿红色的,好多学生也喜欢穿红色,有些教师着装很得体,影响着不少学生讲整洁、爱卫生、注重服装的色调和款式。 服装是一种无言的文化,着装是一门艺术,教师要做好着装示范,必须严格遵循穿着规范。如教师着装既不能过分新奇艳丽,又不能褴褛邋遢,衣服的颜色、花纹和款式应与自己的体型、性格、性别、年龄融为一体,男教师穿西服一定要系领带,衣领袖口要干净,皮鞋要上油擦亮,穿中山服要扣好领口、风纪扣和裤扣,穿长袖衬衣时要将前后摆塞在裤内,穿长裤时不能卷起裤边,夏天不能在教室里打赤膊、穿背心和便衣短裤、拖鞋。女教师着装应自然、整洁、合体、庄重、谐调。体型肥胖的教师,不宜穿质地太厚或太簿的服装,更不宜穿大格、大花的服装,高而瘦的教师,面料图案不宜选竖条文,身材矮小的可以利用颜色创出高度,让衣服鞋袜连成一色。腰部过粗的女教师不宜穿紧身衣和连衣裙,中老年女教师的服饰要体现出雍容、高雅、华丽、冷静的气度。 教师还要根据自己的教育对象来选择衣着,如小学低年级和幼儿教师,在衣着上款式线条要明快、色彩要鲜艳点,有利于启迪少年儿童爱美的天性,小学高年级和初中阶段的教师,面对"向师性"、模仿性极强的学生,教师穿衣戴帽更要慎而又慎。教师的着装是一门学问,自觉或不自觉地在对学生和社会中的人们有着示范作用,为此,教师的衣着应于朴实大方中见高雅的情趣,于整洁得体中见丰富的涵养。 (二)教师的仪表示范 仪表是教师的外在表现,是一个教师德、识、才、学、体、美等各种素质的综合表现。包括容貌、衣着、风度、修饰等。仪表可以表现教师的精神状态和文明程度。仪表之美不仅体现着对他人的尊重,给人朝气蓬勃、值得信赖、热情好客的感觉,还在与人交往中给人以良好的第一印象,形成和谐的交往气氛,顺利地进行交往,以达到理想的交往效果,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教师以端庄的仪表示范,既是他从教的重要条件,又是育人的重要措施。因为教书育人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教师的道德、知识、才能等素质状况,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教师是否具有与职业相符合的仪表特征。美的教师仪表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情趣,对学生进行爱美、讲美、审美的教育。 教师要做到仪表端庄,在衣着示范的基础上,还要注重个人的容貌,做到朴实整洁、讲究卫生。仪表的美好,可由勤洗澡、常刷牙,以及头发的修整、指甲的修剪等修饰得来的。仪表的整洁,既增添了个人的魅力,又肯定着自身的价值。衣服要整洁挺括,皮鞋要打油擦亮,指甲经常修剪,头发应时常梳理修剪,保持形状而不零乱。一个人的容貌虽然是父母遗传的,仪表却是后天可以修饰的。由此,教师每每走进学校,走进教室,包括在家庭、社会中都要检查自己的衣裤鞋袜是否整洁,鞋帽是否干净,头发是否整齐等。 风度是一个人内在的思想情操、修养、性格、气质和文化水平等,通过言谈、举止、态度与作风表露出来的一种止举姿态。有的说,风度就是一个人的商标。风度翩翩是一个人外表美与内在美的统一。由此,教师要做到温文尔雅、姿态优美、大方、潇酒、稳健、讲话的声音要适度,对人的态度要温和,无论在任何情况下,要做到沉着、冷静、有条不紊、从容不迫,给学生和他人是一种严肃、稳重、亲切的教师形象。 四、教师的举止示范 举止是指教师的姿态和风度。 教师的举止包含着站、坐、走、立、点头、举手、鼓掌等内容。一个教师的举止既体现了他的道德修养、文化水平,又表现出他与别人交往是否有诚意。教师的举止是学生学习、效仿的重要内容,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良好的教师举止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起着楷模作用,对课堂教学起着强化作用,对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起着促进和引导作用,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起幅射作用。无论是在课堂上、教室里,学校中,教师的走相、站相、坐相以及举手、鼓掌,都有可能深深铭刻在学生的心灵上。为此,教师必须加强自己举止的修养和示范。 优良的教师举止,首先要做到"举止有度",即"站有站相,坐有坐相"。站立是人的最基本的姿势,站立的要领是挺胸、收腹、梗领。站立要端正,眼睛要平视,嘴微闭,面带笑容。女教师站立时,双脚呈"V"字型,膝和脚跟要靠紧,两脚张开的距离约为两拳,上半身要保持挺直,下巴要往内收,肩膀要平,腹部要收,臀部不能翘起。男教师站立时,双脚与肩同宽,身体不东倒西歪。坐要讲究姿势,从椅子的左边入座以及从椅子的左边站立起来,入座时动作要轻盈、和缓、从容自如;落座后,要保持上身正直、头平正,两臂可弯曲放于桌子上或椅子、沙发扶手上,两脚内收。走路时要昂首、闭口,头部端正,两眼平视前方,挺胸、收腹、直腰、行走间上身不动,两肩不要摇,步态稳健、轻松、灵活,富有弹性。其二,要做到举止得当。向人点头时,眼睛要看着对方,面部略带微笑;与对方距离较远或交臂而过时间仓促时用举手打招呼;有长者、尊者到来或离去时,应起立以表敬意;鼓掌时应有掌声。其三,要做到举止文明,不要抖动腿脚,这是一种缺乏自信心的表现,同时让人反感;不要挠头摸脑,既不卫生,又显出你过于拘束与怯场;不要揉鼻挖耳,它不但给人一种感官上的刺激,而且使人感到你很傲慢,不懂礼貌;与人谈话要站在1米以外,3米以内的距离,距离过近或远都会有失礼貌。其四,要做到举止潇洒,男教师的举止应具有"阳刚之美",女教师的举止要优雅得体,不要粗野或故作姿态,装腔作势,要自然大方、从容不迫、谈笑自如。
第三节 为人师表的要求 为人师表是师德规范的重要内容,是教师从教的前提和基础,对学生、对教师、对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师要认真实施这一职业道德规范,必须牢记它的具体要求。 一、做优秀品德的垂范者 品德被人们称为品格、品行、品性、品德或德性,它是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的道德原则、规范在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中的体现和凝结,是每个人在一系列的道德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特征和倾向。人民教师要做到为人师表,首先应做优秀品德的垂范者。 教师的品德是教师在长期的反复的实践中形成的一种行为习惯,是教师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有机统一,是教师在行为的每一个场合和每一个时期,凭着自觉意志的判断和选择,并凭借自觉意志调节情感和行为的结果,它是每个教师道德行为的综合体现。 教师的优秀品德是塑造完美人格的必要条件,是从事教书育人的内在动力,是教师的灵魂,统帅着教师的行为。 教师的品德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构成。教师优秀品德是教师道德行为的积累和结晶,道德行为是教师品德的客观内容的外在表现。 人民教师做优秀品德的垂范者,必须做到下述几个方面: 第一,要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祖国有着丰富的内容,要热爱祖国的河山和人民,热爱祖国的历史和文化,热爱祖国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坚持祖国利益高于个人的一切,自觉维护祖国的独立、完整、统一和尊严,自觉维护祖国各族人民的安定团结,自觉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奋发进取;要有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要尊重、关心和支持其他民族和国家的人民。热爱人民包括关心人民,爱护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第二,要具有高尚的节操。孟轲把节操表述为"志气",是指一个人能在任何条件和处境中,都始终如一地在行为整体中,坚信不疑并完全保持住某种被认为纯洁高尚的道德品质。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屈"等等。 第三,要尊老爱幼。无论是在家庭、学校、在社会上,对父母、年长者要尊敬和关心,对年幼者要给予关照和爱护。如孟子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第四,要团结同事,谦虚礼让。同事是由共同的事业联系在一起的伙伴,相互间要尊重、关心和帮助。多观看他人的优点和长处,取人之长补已之短,多谦让他人。 第五,要勤奋学习,勤劳节俭。对自己的业务要刻苦地学习、钻研和提高,对育人的经验和技巧也要努力学习、摸索和创新。不仅要热爱脑力劳动,还要热爱体力劳动,只有勤劳才会发奋拼搏、攀登科学高峰,只有勤劳才使自己的身脑健康长寿。不铺张浪费,不大操大花。 第六,要律已宽人,诚实守信。严格要求自己,对人要豁达大度,团结友爱,助人为乐。自己的言行要一致,不伪装,不说大话、空话和假话,办事实事求是,讲究信用。 第七,见义勇为,公正无私。当遇到邪恶或危险时,应奋不顾身,无畏不惧,挺身而出,英勇斗争。要坚持原则,主持公道,平等待人,伸张正义,敢作敢为,不谋私利,廉洁奉公。 二、做高素质的教育者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高质量教育的一个基本条件。教师应做一个高素质的教育者? 第一,要牢记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发展方向,使受教育者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 第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必须认真贯彻和实施党的教育方针,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重视德育,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第三,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对学生加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加强德育,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进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进行理想、道德和文明习惯的养成教育。进行中国近现代史、基本国情、国内外形势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寓德育于各门学科教学之中。 第四,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切实提高教育质量。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道理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 第五,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积极参加体育运动,具有健康的体魄。要加强美育,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素养。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形式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动手能力,培养全面发展人才。 三、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者 人民教师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力军,应在学生和社会人群中以身示范,带动全体人民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第一,要明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科学文化,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团结和动员各族人民把我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第二,要牢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目标:"在全民族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牢固树立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坚定信念,实现以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教育水平、民主法制观念为主要的公民素质的显著提高,实现以积极健康、丰富多彩、服务人民为主要要求的文体生活质量的显著提高,实现以社会风气、公共秩序、生活环境为主要标志的城乡文明程度的显著提高;在全国范围形成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第三,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思想道德集中体现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能力作用。教师必须加强理论学习,努力从自身做起,用实际的作为和成效来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水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集体主义精神,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具体行动,还包括每个教师在家庭生活、职业生活和公共生活三大领域中的道德表现、思想觉悟程度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理论和实践,承担培育"四人"新人的态度和业绩。因为思想道德素质不是抽象的教条,而是每个教师脚踏实地的实践。 第四,牢记为人民服务这一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和集体主义原则的体现。尊重人、关心人,热爱集体、热爱公益、扶贫帮困,为人民、为社会多做实事和好事;批判和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和社会的各种利益关系,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好教师。 第五,率先垂范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等各种道德,为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做出表率。 |